张廷玉最后是怎么死的-乾隆上位后是怎么对待张廷玉的 (张廷玉最后是否享了太庙)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廷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
朋党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真是个老大难,搞不好就能让一个王朝玩完。乾隆皇帝对这事儿特别敏感,刚一上台就发现朝里有鄂、张两派,明里暗里斗得挺凶。虽然这会儿的朋党跟以前比不算啥,但乾隆的风格就是防微杜渐,发誓要在自己手上把这毛病给根除了。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死了,乾隆的枪口立马对准了张廷玉。他琢磨着,要打垮一派,就得先拿头儿开刀,不然这帮人没了主心骨,自然就散了。鄂尔泰一死,乾隆就盯着张廷玉,想抓他小辫子。
张廷玉在朋党这事儿上倒是挺小心,从不轻易帮人说话,也不掺和人事纠纷。他还说过一句挺有名的话:“我当官这么多年,每次看谁升官了或者被罢免了,大家总嘀咕说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我就笑,天下哪有那么多猫腻啊?”
可鄂尔泰死后,张廷玉还是慌了。他知道乾隆要收拾朋党,肯定绕不开他。寻思着,这退休的念头,该提了。
乾隆十三年正月,宫里照例请大臣吃饭。饭乾隆和张廷玉聊了几句,七十七岁的张廷玉瞅着皇帝心情不错,赶紧提退休:“我都快八十了,让我回老家享享福吧。”(《张廷玉年谱》)他觉得,自己伺候了祖孙三代,尽心尽力,皇帝该让他歇歇了;再说现在早朝都不用他上了,估计也不太需要他了,应该会痛快答应。

谁料想,乾隆没批。
为啥呢?乾隆虽然不太待见他,但这人经验足,留着当个顾问,关键时刻还能出出主意。乾隆就说:“你受三代皇恩,还奉了皇考(雍正)的遗命,将来要配享太庙,哪有配享的大臣能退休回家的道理?”
张廷玉急了,赶紧说:“配享的大臣也不一定都得干到死啊,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家了。”
他这话一出口,乾隆脸“唰”地就沉下来了,冷得跟冰似的。原来他提刘基,戳到乾隆痛处了。刘基是明初功臣,后来朱元璋让他退休,又派人把他毒死了。乾隆觉得,这是前两年不让他上早朝,张廷玉心里有怨气,拿刘基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
乾隆立马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压人:“当臣子的,就该学诸葛亮那样,一辈子忠心耿耿,这才是榜样。可不能有图安逸的心思!”
张廷玉一听,吓得帽子都摘了,跪在地上“呜呜”哭,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哭得直哆嗦。
乾隆看他这副样子,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退休申请被批了一顿,还被说不忠诚,张廷玉吓得够呛,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上朝点卯。没多久,孝贤皇后去世,张廷玉被“罚俸一年”,这下更把他吓破了胆。他四十七年没犯过错,这下纪录没了。乾隆十三年后,乾隆脾气大变,张廷玉天天提心吊胆,精神一紧张,老得更快了。到了乾隆十四年,七十八岁的他,牙掉得差不多了,脸上都是老年斑,腿脚也不利索了,没人搀着都走不了远路。
乾隆当然看在眼里。他发现这一年张廷玉老得太快,脑子也跟不上了,说话都颠三倒四。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召见他时,顺口问了句:“最近身体咋样?我看你老得挺快啊。”张廷玉赶紧抓住机会,把身上的老年病一股脑儿说了:“皇上啊,我真干不动了。”
这回乾隆动了恻隐之心。这人虽然有点取巧,但四十多年给爱新觉罗家卖命,也不容易,不如放他回去享福吧。于是下旨:“张廷玉老得太快了,准他退休。”
张廷玉这下可算松了口气,寻思着这辈子总算能善终了。

可命运这东西,真不好说。刚觉得万事大吉,又出岔子了。这事儿怪他自己,犯糊涂了。
退休申请批了,张廷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可另一块又悬起来了:鄂党的大学士史贻直,老跟他作对,总在乾隆面前说他坏话,说张廷玉不忠诚,没功劳,没资格配享太庙。他一想,自己回去了,史贻直再在乾隆面前吹风,把配享资格给撤了,可咋办?越想越睡不着。
在家琢磨了几天,张廷玉一咬牙,决定老脸不要了,再进宫一趟,求乾隆给个保证,保证他死后还能配享太庙。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张廷玉顶着深冬的寒风,颤颤巍巍又进了紫禁城,跪在乾隆面前,说了自己的担忧:“我这辈子挺知足,就一件事不放心,身后的事儿……所以求皇上给句话,当个凭证。”(《清高宗实录》)

乾隆这叫一个意外,还特别不高兴。自己从没说不让他配享,他倒先提这要求,这不是信不过自己嘛。不过张廷玉早年当过他的老师,又是顾命老臣,现在哭哭啼啼跪面前,乾隆也不好撕破脸,何况已经答应让他退休,干脆送佛送到西,让他高高兴兴走,也算留段君臣有始有终的佳话。
于是乾隆就同意了,专门发了道诏书,保证张廷玉以后能配享太庙。可张廷玉一出宫,乾隆越想越不是滋味,写了首意味深长的诗派人送去。诗是这么写的: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御制诗文全集》)

这诗琢磨起来有意思。前四句是说,你跪地求我,让我起了恻隐之心。先皇的遗诏我当然守,你不用愁。“可例青田原侑庙”,青田是刘基的老家,刘基既配享又退休,所以乾隆说,有刘伯温的先例,我同意你回。“漫愁郑国竟摧碑”,郑国公是魏徵,魏徵死后,唐太宗把他坟前的碑砸了。这两句有点不祥。最后两句“我算不上尧舜那样的圣君,也不知道谁是皋契那样的贤臣”,言下之意是你没那大功劳,父皇让你配享,现在看 maybe 不够格。
张廷玉正兴奋着,看到诗也没太往心里去。按说乾隆这破例施恩,一般皇帝哪会给大臣写保证书?按规矩,第二天该他亲自进宫谢恩。可他快八十的人,前一天折腾一天,太累了,第二天没爬起来,让儿子张若澄替他去谢恩。

张廷玉没想到,这点疏忽,捅了大娄子。
乾隆本来以为,自己给了这么大恩典,张廷玉肯定一早就来谢恩,结果跑来的是他儿子。本来对张廷玉就有气的乾隆,火“噌”就上来了。
乾隆立马让军机大臣写圣旨,命张廷玉“明白回奏”!
写旨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他知道乾隆这次火了,怕张廷玉完蛋,赶紧派个小厮去张家报信,让他有个准备。
谁知这事儿弄巧成拙。张廷玉可能是老糊涂了,也可能是吓糊涂了,犯了个更蠢的错误:第二天大清早,天没亮,他就挣扎着跑到宫里,跪在乾隆面前请罪。这简直蠢透了——乾隆的谕旨按理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张家,他提前知道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乾隆,有人给他泄密了?

军机处有人敢泄密,乾隆觉得这再明显不过的朋党行为!自己打击朋党十多年,没想到眼皮底下还敢这么干。以前没抓着真凭实据,现在证据送上门来了,乾隆下决心必须把张廷玉一党打散。于是当面痛骂了张廷玉一顿,赶出宫,又花了一整天写上谕公布天下:“今天黎明,张廷玉就来内廷,肯定是军机处泄的密……我当天下人的主子,现在朝里大臣因为师生关系拉帮结派,在时倚仗我的恩典,走了还有门生替他撑腰,这能容忍吗?”(《清高宗实录》)

乾隆宣布,“削去伯爵”,汪由敦也被革了大学士。他直接说张廷玉不配配享太庙:“太庙配享的都是开国元勋,张廷玉有啥功劳配跟他们比肩?”(《清高宗实录》)
后来乾隆把历代配享名单给张廷玉看,问他:“你比得上这些人吗?配享这荣耀吗?”
七十八岁的张廷玉还能说啥?只好回奏:“我老糊涂了,不自量力,敢求皇上罢免我的配享,治我的罪。”(《清高宗实录》)
于是乾隆下令取消配享,把他赶回老家。张廷玉费尽心思想平安收场,最后丢了伯爵和配享,一辈子的努力全白费了。
处理完张廷玉,乾隆出了口气。他这么羞辱张廷玉,就是告诉所有人:张廷玉失宠了,谁也别想攀附他。果然,满朝大臣吓得不敢出声,张廷玉出京时,居然没人敢送行。乾隆打击朋党,这下真见效了。
乾隆十五年春天,张廷灰头土脸回了老家。地方大员为了避嫌,没人迎接,只有个侄子带着家人,抬着小轿把他接进老屋。
可倒霉事儿还没完。朝廷出了件事:他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贪污被抓了。
这事儿太不是时候。乾隆一抓朱荃,就想到了张廷玉——朱荃当初是张廷玉举荐的,后来还成了亲家。朱荃贪污,张廷玉显然举荐有误。乾隆一生气,决定收回三代皇帝赏赐他的一切东西,算惩罚。
根据《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五年七月,乾隆派了内务府大臣德保去办这事儿。德保出门前,乾隆特意把他叫进宫,悄悄嘱咐了几句。
八月,德保到了张家。张廷玉全家跪在门口迎接,早就把康熙以来的赏赐——字画、珠宝、衣服器物什么的,收拾好准备交。谁也没想到,德保带了十多个随从,还跟知府借了两百号兵。这帮人一进张家,二话不说,砸箱子撬柜子,连地都刨了三尺,直接抄了家。张廷玉一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

好在张廷玉确实清廉。抄了半天,没抄出啥财产。但德保把所有带文字的东西——书籍、文章、信件、便条,都带回了北京。
原来,乾隆让德保借查赏赐之名,严格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和藏书,看有没有对乾隆不满的话。
德保回京后审了半个月,一无所获。他对这位张阁老佩服得五体投地——张廷玉是文人,谁没点牢骚?可他几百封私人信里,没一个字涉及政治。他编的《张廷玉年谱》,只记皇帝怎么“恩遇”“赏赐”,细到哪天赏了几块萨其马、一个小荷包,却没一个字品评朝政。
虽然逃过一死,但抄家后张廷玉名誉彻底扫地,政治上算死了。张党也彻底垮了,门生故吏都确认他没翻身机会,树倒猢狲散,再也没人敢登他的门。乾隆打击朋党,总算全胜。
经这一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了。乾隆二十年,回家苟活了五年后,他死了。
消息传来,乾隆也有点难过。毕竟君臣十四年,想想张廷玉为大清干了五十年,觉得自己确实苛刻了点。于是又摆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宣布宽恕他的一切过失,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写文章回忆五位大学士,提到张廷玉时说:“张廷玉虽有过错,我仍不加重罚,仍准他带大学士衔退休。他死后,仍令配享太庙。我对廷玉已是格外保全,他泉下有知,该多感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