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成了明朝皇帝-他不是朱元璋的儿子 (为什么明成祖要迁都北京)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皇太孙朱允炆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任皇帝,而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呢?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太子...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其实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那问题来了,为啥皇位传给了孙子,没传给朱元璋的儿子们呢?
话说太子朱标这人,史书说他“仁柔孝友”,品德挺好,朱元璋也特喜欢他,本来是皇位最稳的继承人。有次朱元璋杀功臣杀得凶,朝里谁都不敢劝,就太子站出来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没说话,第二天故意把根带刺的棘杖扔地上,让太子捡。太子看着那刺,犯难了,不敢动。朱元璋就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把刺都给你去了,你拿不就稳当了?我杀这些功臣,就是给你把内部清干净了,你好坐稳龙椅。”太子回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有啥样的皇帝,就有啥样的臣民。朱元璋一听火了,抄起椅子就砸过去,还追着打。从这能看出,朱标确实有德行,他要能登基,百姓可能真有福。
可谁能想到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让朱标去陕西考察,回来后朱标就病了,第二年就没了。这时候朱元璋都65了,老年丧子,得多难受啊。而且更大的麻烦来了:皇位传给谁?
朱允炆这时候冒出来了,他从小乖巧孝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放朱允炆身上可就不对了。史书上说,朱标生病那会儿,他天天守在床边,一步不离。朱允炆可是皇子啊,从小养尊处优,能做到这点,真不容易。朱标死后,他更是伤心得吃不下饭,人都瘦脱相了,史书说“哀毁骨立”。他对朱元璋也特孝顺,有空就陪着,朱元璋晚年就看重这个,能不疼这个孙子吗?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里面能文能武的也不少,按说挑个儿子继承也行。但他又琢磨:要是让儿子们争起来,为了皇位打得头破血流,那不是天下大乱吗?历史上这种兄弟争皇位的事儿还少吗?选谁接班,一下子成了难题。
这时候有个叫刘三吾的学士给朱元璋出主意,说朱允炆虽然是朱元璋第二个孙子,但他哥朱雄英早死了,按嫡长子制度,朱允炆最合适。我一直觉得这刘三吾要么是没搞懂嫡长子制度,要么就是故意偷换概念。朱雄英死了,朱允炆算朱标的嫡长子没问题,但朱标那时候还是太子,不是皇帝啊!按嫡长子制度,该继承太子位的是朱元璋的二儿子秦愍王朱樉,他也是皇后亲生的,朱标死了,他才是嫡长子,合法继承人。
朱元璋其实早就有意让朱允炆继位,但心里还是打鼓:自己这些儿子个个厉害,能服气一个小年轻侄子当皇帝吗?有件事让他特别担心。史书说有一次朱元璋和儿孙们看礼,门前有马匹,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对下联。朱允炆脑子快,对了个“雨打羊毛一片毡”,倒也工整。旁边的四子朱棣直接来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这气魄,比朱允炆可强多了。一个强势叔叔,一个柔弱太孙,朱元璋能不担心吗?史书还说他临终前还念叨“燕王不可不虑”,看来朱棣这块心病,他一直放不下。

那咋办呢?朱元璋想了个自以为挺妙的法子:分封诸王。他这么做,我觉得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儿子们分到各地守边疆,帮朱允炆保住大明江山;二是虽然每个王府有几千到一万九千护卫军,但规定得很死:王府的兵听王指挥,封地外的军队不听调遣,而且一辈子不能出封地,敢跑就格杀勿论,防着他们反叛。
可朱元璋又想到:万一朝里出了奸臣,欺负甚至反叛朱允炆,咋整?于是他在《祖训》里加了一条:“遇有大事,诸王可以节制诸军”。平时诸王不能管别的兵,也不能出封地,但要是朝里有奸佞或者出大事了,就能节制军队,进京平叛。可他万万没想到,后来燕王朱棣就是拿这条当理由,说“朝中有奸佞,我得带兵进君侧”,结果在北京起兵反了朱允炆。
朱元璋算是把所有能想的都想到了,终于把皇太孙朱允炆扶上了皇位。可他没想到,朱允炆刚登基,听信文臣的话,大刀阔斧削藩,把燕王朱棣惹毛了。第二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打了四年,就是“靖难之役”。最后朱棣赢了,成了明朝第三任皇帝,就是明成祖。而建文帝呢?南京城破那天,他就神秘失踪了,再也没人知道他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