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对小儿子托雷最为喜欢-成吉思汗为何会让窝阔台继承自己的位置 (成吉思汗对小偷的态度)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窝阔台继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吉思汗确切的出生目前已经不得而知,有1155年、1162年、1167年等多种说法,反正无法确定,但他的死亡有确切记载,公元1227年...
成吉思汗具体出生年份现在谁也说不准,有1155年、1162年、1167年好几种说法,反正没个准信,但他的死倒是有明确记载——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在六盘山下病逝了。他走了之后,三儿子窝阔台接了大汗的位子,小儿子拖雷则拿走了老爹大部分军队和家产。
这安排当时可把不少人看懵了:都知道成吉思汗最疼小儿子拖雷,怎么最后当大汗的偏偏是窝阔台呢?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看看蒙古当时的“上层建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搞了个叫“兀鲁思”的游牧国家体制,说白了就是把地盘分成几大块,每块各自管着,但又得听大汗的,算是一种又独立又联合的玩法。这么干的好处是,大家都有肉吃,又不会把帝国直接分家。
当然,有功之臣都得有份,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更是各分一大块封地。他的想法挺简单:让四个儿子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互相帮衬着,把帝国一代代传下去。

可惜啊,利益面前哪有什么兄弟情。大儿子术赤和二儿子察合台,为了抢风头,闹得跟仇人似的,针锋相对到术赤先一步去世——成吉思汗走之前,术赤已经死在咸海以北的草原上了。这么一来,术铁定是没戏了。
那轮到二儿子察合台呢?也没戏。为啥?因为他早就分到封地,当上“一方诸侯”了,按规矩,已经封王的儿子一般不会再被选成大汗。早年间为了让术赤和察合台安心,成吉思汗就把打下的两块地分给他们了:术赤的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里海以北、花剌子模那边;察合台的封地则是伊犁河以西、锡尔河以东。

再说察合台这人吧,脾气暴躁,还缺了点想象力,成吉思汗心里门儿清,他当大汗肯定镇不住场子。而且他和术赤死对头,要是他上位,术赤的旧部能服气才怪。所以察合台也被排除了。
这就剩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拖雷了。论打仗,拖雷是真厉害,跟着老爹南征北战,勇猛得很,按理说大汗位子该是他的。可拖雷有个坎儿——他是小儿子。蒙古人有“幼子守产”的老规矩,小儿子在蒙古语里叫“斡赤斤”,意思就是看守家里火和灶的人,父亲走了,家产归他,所以大汗的位置基本跟他无缘了。

再说拖雷的毛病,他不太懂政治,缺了点当领袖的敏锐洞察力。反观窝阔台,那可真是块料子。他有老爹一样的决断力,性格还稳重,平时随和、大方,对人也挺厚道。最关键的是,窝阔台最懂中原文化,这仨哥哥里比不了。
窝阔台上台头一件事,就是学中原王朝搞了个中书省,把最高行政机构和内廷分开,算是在国家制度上迈了一大步。接着,他重用了汉化了的契丹人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出身契丹皇族,祖上好几代都跟着中原王朝混,他一心想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这正对窝阔台的胃口。

现在想想,成吉思汗选窝阔台的用意就很明显了:他需要一个人带着蒙古帝国从部落游牧变成正经国家,从过去的“抢地盘”变成“管国家”,从野蛮往文明上走。窝阔台重用耶律楚材,就是想用儒家思想和中原制度帮蒙古人实现这目标。耶律楚材上台后,搞恢复文治,推行“以儒治国”,还定了不少规矩,比如攻陷开封后不再屠杀平民,这事儿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所以啊,成吉思汗虽然喜欢小儿子托雷,但最后还是把大汗位子给了窝阔台,说白了就是看中他能带着蒙古人从“抢地盘”变成“管国家”,这步棋走得挺有远见的。

耶律楚材后来搞了“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这一套,窝阔台都大力支持。一个游牧部落能这么干,确实是个大转变。
成吉思汗为啥选窝阔台?答案就在这儿——他需要个懂中原文化、有远见的人来管朝政,窝阔台和耶律楚材他们一拍即合,这事儿就成了。

这就是为啥老爹偏爱小儿子,大汗位却给了窝阔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