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哥舒翰最后是怎么死的-被谁杀的 (唐朝名将哥舒翰)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唐朝名将哥舒翰病废出征的故事,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
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名将哥舒翰,一个病歪歪却被逼着上战场的倒霉蛋。
哥舒翰这人吧,有个毛病——嗜酒如命,天天抱着酒坛子,身边还总围着美人,日子是过得滋润,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硬是把自己喝成了个病秧子。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他进朝的路上,走到土门军那儿,洗个澡突然中风了,昏迷老半天才醒,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回京后只能在家躺着,大门不出。这时候,安禄山反了!这哥们儿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带着十五万兵马,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直奔洛阳、长安。唐朝当时兵力布置有问题,外面重里面轻,安禄山的军队又贼能打,叛军一路往南,黄河以北的郡县全丢了。
唐玄宗这才慌了神,赶紧让封常清、高仙芝去挡。可哪打得过啊,唐军被打得一路跑,洛阳丢了,只能退到潼关死守。玄宗接受不了失败,又听信太监边令诚的谗言,把封常清、高仙芝给杀了。这下好了,俩经验丰富的大将没了,后边的事儿更麻烦了。
这时候,唐玄宗突然想起了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哥舒翰肯定不想去啊,说自己都站不起来了,但架不住皇帝下旨,只能硬着头皮接了。玄宗让田良丘当行军司马,王思礼管骑兵,李承光管步兵,带着二十万兵去潼关。临走前,玄宗亲自给他送行,百官都到城外送,还封了他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官职够大的,可见多指望他。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了。他有个族弟叫安思顺,之前告发过安禄山谋反,所以没被玄宗治罪。但哥舒翰一直看安思顺不顺眼,现在手里有兵了,就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假装在潼关抓到送信人,硬是把安思顺扣上通敌的帽子,安思顺和他弟弟全被杀了,家人流放岭南。杨国忠本来挺支持哥舒翰,这下也慌了,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
当时大家都觉得安禄山造反是因为杨国忠逼的,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就劝他:“安禄山打过来,借口是清君侧,咱们留三万人守潼关,带精兵回京把杨国忠杀了,他还有什么理由造反?这是汉朝对付七国的老办法,您看咋样?”哥舒翰其实也这么想,可转念一想,真这么干,自己不就成了第二个安禄山?最后没答应。
结果这事儿让杨国忠知道了,他怕得要死,为了保命,就跑去跟玄宗说,要招募三千精兵,让心腹带着练,又拉了一万人驻扎灞上,名义上打叛军,实际上是防着哥舒翰。哥舒翰哪能不知道?直接上书要灞上的兵归他管,还假借商量军情,把杜乾运叫到大营,一刀砍了,吞并了他的兵。这下杨国忠更慌了,哥舒翰也天天提心吊胆,一个将军一个宰相,心里都七上八下的。
哥舒翰到了潼关,身体不行,管不了军务,就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不敢自己做主,让王思礼管骑兵,李承光管步兵,这俩人偏偏不对付,天天吵架,不听指挥,军里乱糟糟的。再加上哥舒翰带兵严是严,但不体恤士兵,大伙儿都没士气,不想打仗。
潼关之败
这时候,李光弼、郭子仪那边打得不错,把叛军史思明部打趴了,断了安禄山回老巢范阳的路。叛军东进被张巡挡在雍丘,南下被鲁炅挡在南阳,安禄山前后受敌,甚至想放弃洛阳回范阳。潼关在哥舒翰手里守得死死的,叛军打了半年都没打下来,想进长安门儿都没有。哥舒翰是老将,看得明白,好几次上书玄宗,说安禄山占了河北,但手下都是胡人,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不会真心归顺。咱们只要死守潼关,叛军撑不住肯定会乱,到时候反攻一把,大局就定了。
当时形势确实越来越好,各地都是捷报,玄宗又飘了,觉得稳赢。杨国忠在旁边一个劲儿煽风点火,让哥舒翰出关决战。玄宗听了他的话,派太监一趟趟去催。哥舒翰急得不行,上书说:“安禄山老油条了,精通兵法,这次是有备而来,就想速战速决。他肯定把精兵藏起来了,拿老弱病残引诱咱们,要是轻举妄动,中计了后悔都来不及!”玄宗根本听不进去,还一个劲儿骂他。
玄宗非说“叛军没准备”,让哥舒翰赶紧出关。使者一趟接一趟来,哥舒翰压力山大,想想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哪敢抗命?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哭着出了潼关。唐军扎在灵宝西边,那儿南边是山,北边是黄河,中间只有七十里窄道。叛军早就埋伏好了,就等唐军往里钻。初八开战,王思礼带五万精兵冲前面,庞忠带十万大军跟着,北岸还有三万人在那儿敲鼓助威。叛军故意装作不行,队伍乱糟糟的,唐军果然上当了,一路往窄道里走。
山上滚木檑石像下冰雹一样砸下来,唐军在窄道里躲都没地方躲,死伤一片,惨得很。哥舒翰一看不行,赶紧让毡车开路,叛军早有准备,推下来几十辆着火的草车,火一下子窜老高,唐军啥也看不见,只能瞎射箭。到天黑,箭射光了,才发现一个敌人没打着。这时候叛军统帅崔乾祐带精兵从后面杀出来,前后夹击,唐军人再多也使不上劲,全乱了,四处逃命。掉黄河里淹死的就有好几万,喊叫声震天响。黄河边的士兵抢着上运粮船,船装太重,几百艘全沉了。剩下的把武器绑在一起,拿枪当桨往对岸划,最后上岸的也就十分之一二。潼关外有三条两丈宽、一丈深的壕沟,逃回来的士兵掉进去,沟很快就填满了,后面的人踩着尸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一数,二十万兵,就剩八千。
叛军这是故意示弱,把唐军从潼关引出来,打仗的时候又假装打不过,往埋伏圈里引,哥舒翰这辈子没输得这么惨,常胜将军的名声彻底没了。后来杜甫写《潼关吏》,还特意嘱咐守关的将军:“千万别学哥舒翰啊!”
哥舒翰想收拾残兵守住潼关,可叛军稍作休整就杀了过来。他提拔的蕃将火拔归仁一看不行了,直接反水,把哥舒翰劫持了,双脚绑在马肚子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到洛阳。叛军将领田乾真来了,火拔归仁就投降了。潼关丢了,长安危险了。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得意地说:“你以前不是看不起我吗?现在咋样?”哥舒翰哪还有英雄气概,直接跪地上磕头,说:“我有眼无珠,没认出陛下是真龙天子。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我帮您招降他们,一举平定他们!”安禄山大喜,封他司空,还把火拔归仁拖出去砍了,给哥舒翰看。结果哥舒翰以前的部下收到他的招降信,全骂他没骨气,丢大臣的脸。安禄山失望了,把他关禁苑里了。
死不逢时
灵宝这一战,形势全变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还有几千官员禁军,慌慌张张往蜀地跑。走到马嵬驿,禁军士兵们忍不了了,把杨国忠和他党羽杀了,还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大家支持下跑到朔方,指挥打仗,七月就在灵武登基,成了唐肃宗,玄宗成了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在洛阳称帝。唐军集结几十万兵,加上几千回纥骑兵,用梯次配置、两面夹击的打法,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败了,逃到邺城,临走前把哥舒翰等三十多个被俘的唐将全杀了。一代名将,死得真窝囊。朝廷后来还是念着他以前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太尉,谥号“武愍”。
《旧唐书》《新唐书》里都有他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