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宋代词人文天祥-端午即事-译文及赏析 (端午节宋代诗词)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代词人文天祥,端午即事,译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
今天翻到文天祥的《端午即事》,突然想和大家聊聊这首诗。端午嘛,总离不开艾草、龙舟,还有屈原,但文天祥这首诗里的端午,好像带着点别的味道。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先看看诗里说了啥。五月五日端午节,有人送了我一枝艾草——这本来该是挺温馨的场景,对吧?可下一句“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突然就冷下来了。想见的老朋友已经不在了,新认识的朋友又远在万里之外,心里空落落的。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往日一心想着为国尽忠,现在呢?头发都白了。“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想跟着屈原的脚步,可三湘和辽海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怎么去得了?
这里有些词得解释下。“即事”就是眼前有啥写啥,随口吟诵的意思。“故人”不是指老朋友,是去世的人,古人。“新知”就是新结交的知己。“丹心”就是赤诚的心,一般说“碧血丹心”,就是为国尽忠的那种。“夙昔”就是往日、从前。“灵均”是屈原的字,这里直接指屈原。“三湘”就是湖南那一带,“辽海”泛指辽东到海边的地区,反正就是特别远的意思。
这首诗写的时候,文天祥正倒霉着呢。1276年,他出使元军被扣,好不容易从镇江逃出来,又被人造谣诬陷。一肚子憋屈,正好赶上端午,就写了这首诗。表面看是写端午的习俗,里头全是无奈——想见的人见不着,想做的事做不成,但“丹心照夙昔”这句又藏着股劲儿,就算再难,那颗为国的心还是热的。
你看,诗里写端午的热闹,其实是反衬自己的孤独,但孤独里又透着股倔强。就像屈原一样,国家危难了,跑不了、逃不掉,只能把心里的忠愤都写进诗里。
说起文天祥,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其实也是个大才子。1236年出生,1256年考状元,那时候才20岁,厉害吧?后来元军打过来,他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抗元,当过右丞相,还跟元军谈判时当面斥责对方,结果被扣住。逃出来后,又继续抗元,最后在广东被俘,关在大都三年,怎么也不投降,1283年就义,才47岁。
他写的诗,尤其是后来被囚禁时,那叫一个豪放,充满忠愤,后人说他“诗史”,就是说他的诗能当历史看。《端午即事》就是其中一首,表面是端午,里头全是他的家国情怀。
文天祥这人,一辈子没向元军低头,诗也写得硬气。下次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不妨想想这首诗,想想那个在端午这天,对着艾草叹气,却依然“丹心照夙昔”的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