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么死的-忽必烈的理财大臣王文统是什么人 (他是怎样)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王文统的故事,忽必烈自受蒙哥汗之命于漠南金莲川开府以来,手下接纳了一批汉族士人,这些都是中州精英与硕德...
历史这东西吧,总爱藏着掖着,今天咱们就扒开点迷雾,说说王文统这号人物。忽必烈当年在漠南金莲川开府,招揽了不少汉族读书人,都是些中州来的精英和有名望的老儒生。
蒙哥汗一走,忽必烈和他小弟阿里不哥分别在漠南漠北开大会,都自称汗,俩人这就打起来了,军费花得跟流水似的。忽必烈得靠中原汉地的钱袋子撑着,所以理财就成了头等大事,干脆把这活儿全交给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让他一手包办。
王文统,字以道,老家是金朝的北京路大定府,就是现在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那块儿。他年轻时考中了金朝的经义进士,脑子特别好使,记性还超群,从小就爱看各种奇谋诡计的书,还老爱用话去打动别人。金朝末年天下大乱,王文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中原各路诸侯间晃悠,想找个机会施展抱负,后来被山东益都世侯李檀看上了——李檀这人可不简单,他爹是金末山东红袄军的李全,妈是杨妙真,当年在山东一带横着走,搅得蒙古、金、南宋三方的格局都变了。李檀把王文统留在身边当幕僚,军队里的事、管理上的事,都得听他出主意。
(忽必烈)
李檀还让儿子李彦简拜王文统为师,自己还娶了王文统的女儿,这么一来,俩人的关系铁得很,谁都知道。
当年忽必烈奉蒙哥汗命令带兵过江打南宋鄂州的时候,他手下的谋臣刘秉忠、张易这些人都一个劲儿推荐王文统,说他本事大得很。
忽必烈当上汗之后,就把王文统叫到开平,让他当中书省平章政事,在燕京管日常政务和财政,民间征税、盐铁这些事,全交给王文统他们处理,可见忽必烈对他有多信任。
王文统理财是真有两下子,“材略规模,朝士罕见其比”,成了忽必烈的“财政部长”,保证了国家正常运行,还增强了国力。他设了十路宣抚司管各地,发了一堆条文,革除赋税和吏治的老毛病。他还重视用人,分了中书左三部、右三部,把制度搞得挺健全。
二、发行中统钞
忽必烈对王文统的理财本事那叫一个欣赏,时不时还“纶音抚慰”,意思就是“哎呀,怎么早没发现你这么个人呢!”忽必烈曾跟他聊钱粮大事,王文统对答如流,脑子转得快,考虑得周全,还把堆积如山的账本重新规划好,让手下按他的算盘准备着,随时等皇帝问话。
考虑到王文统年纪大了,忽必烈还特许他不用事事奏报,日常在中书省自己处理就行,遇到大事才请示,基本上是放权给他了。
王文统给忽必烈理财,主要分三块:
其一,食盐榷卖。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发诏书不让老百姓卖“私盐”,同时把官盐的价钱降下来,这样盐商从官府批发、销售就方便了,盐政管理也加强了,财政收入蹭蹭涨,比如山东盐运司一年的盐收入,就提到了白银两千五百锭。
其二,整顿户籍。中统元年(1260年),王文统主持整顿汉地户口,大概分了几类:元管户,就是老老实实在朝廷登记过的;交参户,以前登记过后来搬家又重新登记的;漏籍户,就是压根没登记过的,里面还细分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等,都得按规矩交丁粮、丝料或者包银。针对那些诸王封地收税的老规矩,王文统以“恩不能往上给,事又不统一,对政体不方便”为由,奏请实行各路税收都交到京师,各封地再找中书省核对领取的新办法,这样朝廷直接控制的户口多了,赋税也跟着涨。
其三,发行中统钞。蒙古刚立国那会儿,各路都自己发行用纸钞,国家没统一的,麻烦得很,还乱套。王文统主政中书省后,在全国发行中统元宝交钞,面值从十文到两贯不等,全国通用,官府的酒、茶、盐、铁都用中统宝钞,还废了各路原来的旧钞(不过能拿旧钞换中统钞,不让老百姓吃亏)。中统钞是以白银为储备的,一贯钞相当于一两白银,老百姓还能拿钞换白银。
中统钞一发行,物价稳了,民间贸易方便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多了。忽必烈中统初期最信任的大臣就是他了,结果山东世侯李檀一造反,王文统就完了。
三、王文统之死
李檀,是汉地世侯里最桀骜不驯的一个,控制着山东半岛和淮河以北一带,娶了东道诸王里老大塔察儿的妹妹,又娶了王文统的女儿。王文统最早就是李檀的手下,还是他老丈人,这关系,谁不知道。
李檀在山东造反后,好多人揭发王文统偷偷派他儿子王荛给李璮通风报信。
忽必烈立马把王文统叫来,劈头就问:“你教唆李檀造反,不是一天两天了,全天下都知道。你说,你到底啥打算?全给我交代清楚。”
王文统挺聪明,没直接回答,说“让我写下来给您看”。
他递上写好的东西,回避了和李檀私下勾结的事,正好这时候,有人从洺水送来王文统写给李檀的三封信,信里有“期甲子”之类的话,王文统一看信,脸都白了,汗下来了。
忽必烈追问:“甲子是啥意思?(甲子就是中统五年)”
王文统辩解道:“李檀早就有反心,因为有我在朝廷里,他不敢马上动手。我想早点报告陛下把李璮绑了,但您当时正带兵打北方,还没平定呢。等到甲子年,还有好几年呢,我这么说,是想拖一拖他造反的时间啊。”
忽必烈大怒,打断他:“别废话了!我从一个布衣提拔你,把大权交给你,对你不薄,你为啥要这么干?”
王文统还想狡辩,忽必烈让人把他抓进大牢。
后来忽必烈叫来窦默、姚枢、刘秉忠、王鄂、张柔这些人,把王文统给李檀的三封信给他们看,问怎么定罪。
窦默他们说:“臣子不能有谋反的心,谋反了就必须杀。”这话其实是帮王文统开脱,只有张柔大声说:“该剐!”
忽必烈又让窦默他们表态,大家都知道忽必烈啥意思,都说:“该死!”
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二十三,王文统和他儿子王荛,以和李檀“同谋”的罪名被杀了,忽必烈还昭告天下,说王文统辜负国恩,所以被处极刑。
现在回头看,王文统这事儿到底有没有参与叛乱,还真不好说。他和李檀那层关系,要说里应外合,证据好像不太够。但要说知道他不报告,包庇他,那是肯定的。他死得挺冤的,为啥呢?他写给李檀的信咋忽必烈手里了?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李造反总不会出卖自己老丈人吧?再想,王文统改革动了别人的蛋糕,会不会是有人借刀杀人?他当时那么受信任,位高权重,要说真想造反,好像也没动机。至于“甲子”那句,说不定是他拖着李檀的反期,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事儿牵扯的人可不少,李造反,不少汉地诸侯都掺和了,也影响了忽必烈对汉地世侯的信任,元朝后来的政策都跟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