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能将辽朝拖垮-澶渊之盟存在怎样的玄机 (北宋为什么不堪一击)
对澶渊之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宋朝时期其实有这样一件让小编觉得十分有趣的事情,那宋朝其实每年要给辽国10万两黄金的,这在正常人的眼里其实就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
最近总刷到澶渊之盟,越想越有意思,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事儿。
都说宋朝每年得给辽国十万两黄金外加二十万匹绢布,搁谁不得觉得“哇,宋朝真冤大头”?但奇怪的是,这么给给给,辽国反倒一步步被拖垮了,这是咋回事?
这盟约吧,好听点是北宋花钱买和平,不好听点就是“破财免灾”,毕竟北宋当时确实打不过辽国。抛开初衷不谈,最后结果倒是北宋越混越强,辽国越来越弱,跟刚开始完全反过来了。

要知道北宋刚成立那会儿,跟辽国打了四十多年,每次都输,硬气不起来。就算后来坐下来谈,也是低着头去的,小弟见了大哥似的。
那时候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带兵打过来,眼看就要打到开封了,宰相寇准急得跳脚,硬拉着宋真宗去前线。结果宋军士气真上来了,还用八牛弩射死了辽国大将萧挞览,萧太后当场就懵了,仗打不下去了,只能坐下来谈判。
宋真宗一听能不打仗,赶紧点头:谈!谈!
但盟约是有条件的:两国以白沟河为界,辽国是大哥,北宋是小弟;北宋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布。

表面看,北宋纯纯吃亏,花钱买和平,后人总骂这盟约不平等。但实际呢?边境真的一百年没打仗,两国使者互访三百多次,北宋反而能安心搞经济。
但问题来了,辽国拿着北宋的钱,转头全用来买北宋的东西了。宋朝那时候多牛啊,茶叶、瓷器、丝绸,辽国上到贵族下到百姓,离了这些活不了。十万两白银哪够花?还得倒贴。更绝的是,宋朝的钱在辽国越花越流通,辽国人都觉得“宋朝钱好使,不用自己赚”,结果整个国家的经济被北宋的商品和文化掏空了。慢慢连辽国统治者都开始汉化,觉得宋朝文化才是主流,自己那套游牧打法早不管用了,最后被金国一波带走。

所以说啊,有时候看似吃亏的事儿,时间长了谁占便宜还不一定呢。宋朝也没想到,自己花钱买的和平,最后竟成了“温水煮辽国”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