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出现煽乱朝纲的现象-宋朝是太后-垂帘听政-最多的朝代 (为何没有出现红月亮呢)
中国古代维护男权,因此严格限制后妃干预朝政,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上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还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朝政中来,一直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皇室中,家和国是难以分割的,后妃作为...
中国古代虽然总说男权至上,严格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们还是想尽办法掺和朝政,这事儿从古到今都有,压根儿拦不住。因为在皇室里,家和国根本分不开,后妃是皇帝家里人,她们的想法多少会影响皇帝,间接也就影响国家政治了。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里说过:“古代政治,家国不分。家里男女都有管家的责任,推到国政上,后妃夫人也该帮着丈夫治国。”《关雎》《尚书》里那些赞美,都说明这事儿自古就有,拦不住。
后妃参政大概分两种:直接上手的,和背后影响的。
直接参政就是后妃直接掺和朝政,比如皇帝换人或者国家有难的时候,帮着稳住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太后,在皇帝和大臣同意的情况下垂帘听政。
间接参政呢,比直接参政在历史上更常见。得宠的后妃借着身份方便,通过皇帝评论朝政大事,影响决策。史料里这种记录可不少。
有的后妃参政不光没被骂,还被写进史书夸,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劝谏太宗传为美谈。但也有为了自己和家族利益不择手段的,最后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一共29个,西汉2个,东汉6个,北魏2个,唐2个,宋9个,辽3个,元4个,清1个。
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为啥这么多?
1、皇帝太小了
宋朝皇帝即位时小的不少,仁宗13岁,恭宗才4岁,这么小的孩子哪会管国事?就得有人辅佐。在古代母凭子贵,太后听政再正常不过了。加上宋朝讲究孝道,太后垂帘也站得住脚。这五个小皇帝里,四个有太后垂帘:刘太后帮仁宗,高太后帮哲宗,谢太后帮恭帝,杨太后(度宗杨淑妃)帮端宗和怀宗。其中刘太后和高太后听政时间长、影响大,谢太后和杨太后是南宋时乱局里垂的帘,基本没干啥实事。
2、皇帝病重了
宋朝也有皇帝病重不能亲政的,比如英宗、神宗。英宗刚即位就病重,曹太后只好垂帘听政。《宋史》里说:“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还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流程,韩琦他们怎么安排,大臣怎么在内东门小殿奏事,太后怎么下诏,都写得明明白白。神宗末年病重,也是高太后垂帘。
3、皇位继承有点乱
帝统就是皇族血统,本来嫡长子继承制是规矩,保证纯正。但宋朝有些皇帝不是嫡长子,比如太宗是太祖的弟弟,英宗是宗室过继来的,这时候皇位合法性就有点悬,得有人来辅政证明合理。以前朝代可能让大臣辅政,宋朝却选太后,皇帝小的时候靠太后,大了帝统有问题还得靠太后。太宗、英宗、徽宗、高宗他们这情况,都需要太后出来稳住场面。
4、朝局太动荡
宋朝整体政局稳,但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乱得很。北宋末年金兵打过来,开封城破,张邦昌立了伪楚,还把哲宗的孟皇后推出来垂帘。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孟太后又出来一次。南宋末年的谢太后和杨太后(度宗淑妃),也都是乱局里垂的帘。
宋朝这么多太后垂帘,为啥没危害朝廷?
1、太后自己有分寸
和以前朝代野心的太后比,宋朝太后大多挺安分的。以前汉唐后妃野心大,宋朝也有,但她们觉得参与政治能体现价值,还能在宫里站稳脚跟。不过宋朝史料里,太后垂帘大多是皇帝或大臣求的,不是自己抢的。向太后拒绝徽宗让她听政,说“皇帝长大了本来不用这样,是他再三求的,我才勉强答应,很快就还政,像以前的太后那样”。
2、管着外戚
宋朝太后不光自己守规矩,还管外戚。以前太后参政多用外戚,搞外戚政治,但宋朝整个朝代都没这事儿。太后故意压制外戚,选皇后也选家道中落的,怕他们乱来。曹太后时,大臣想升她弟弟曹佾的官,她死活不同意,说“外家的恩惠想减还来不及呢,还能加?”
3、外戚也不太掺和
宋朝没太后政治,也没外戚政治,外戚和太后一样懂分寸。南宋吴太后听政时,她弟弟吴琚劝她别太久,早点立皇子撤帘还政。吴太后听了,只垂帘六个月就还政了。史料里记着吴琚的话:“今日事体,莫不如早决大策,以安人心。垂帘之事,止可行之旬浃,久则不可。”
4、大臣盯着呢
宋朝士大夫对太后的越界行为盯得可紧了,不惜改遗诏。刘太后死后想让杨淑妃摄政,御史中丞蔡齐直接反对,说“皇上已经长大了,哪能让女后接连称制?”最后硬是把遗诏里相关内容删了。刘太后听政十一年,仁宗成年了她还不肯还政,大臣们也一直反对。
其实宋朝太后垂帘多,也是没办法的事儿,算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她们再有权,代表的也是皇权,是对皇权的补充。有用的时候就上,没用就得撤帘。宋朝士大夫最有责任感,把国家当自己的,觉得太后听政只要能稳住赵宋江山就行,所以不反对。但要是太后坏了规矩,他们第一个站出来拦。
太后参政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有好的也有坏的,但宋朝比较特殊,九位太后十次垂帘,没搞垮朝廷,反而在乱的时候稳住了交接,安定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