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宋朝是如何优待读书人的-古代也有奖学金 (宋朝是怎样)
唐朝的资助要是跟宋朝比起来,那就小巫见大巫了,一向以,重文轻武,著称的两宋,的确为读书人设立了很多优待与资助款项,担心跋山涉水的路费与住宿费?不要愁,朝廷会给考生发一种,交通住宿券,,不用累计里程数,...
唐朝那会儿的资助,跟宋朝一比,确实显得有点寒酸。宋朝一向以“重文轻武”出名,给读书人的优待和补贴那可真不少。
赶考最怕啥?路费和住宿费!宋朝朝廷想得挺周到,直接给考生发“交通住宿券”。这玩意儿不用算里程,不用交会员费,拿着就能坐官家安排的车船,还能在官方驿站免费住。这下考生们不用为盘发愁,安心考试,人才选拔也多了保障。

不过朝廷的补助毕竟有限,地方官员和乡绅们也看在眼里,纷纷掏腰包帮一把。宋朝那会儿,不少地方为了考生科举,建了“贡士庄”,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钱嘛,有的靠大家凑,有的就把田租收上来换成现钱。比如江西吉州庐陵县的贡士庄,庄约上写得明明白白,田租米卖了钱,专门给赶考的考生当旅费。官员、乡绅资助考生这事儿,在两宋挺常见的。

北宋的范仲淹,年轻时候家里穷,在醴泉寺读书那会儿,小米粥煮好了等它凝成块,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吃,那日子过得是真清苦。等他后来出息了,做了官,自然知道考生备考有多不容易。于是就在家乡买了地,专门用来帮乡里的穷孩子读书。
要说最像咱们现在说的“奖学金”的,那得数明清时期的“膏火费”了。
“膏火”嘛,本来指的是点灯的火,就像苏轼在《上元夜》里写的“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以前晚上读书全靠点灯,时间长了,“膏火”就成了读书费用的代名词。
到了清朝,书院的“膏火费”已经是固定的一笔开销了,是资助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一种是不管学得咋样,只要在书院读书就能领;另一种就得通过考核,考得好拿得多,考得少拿得少——这不就跟现在的奖学金一个道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