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大将王保保-为何格外受朱元璋喜爱 (元朝末年大将军)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保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某一天,朱元璋招待众将,席间提出一问,当今之世,谁可以称得上奇男子?,诸将认为是常遇春,朱元璋笑笑,遇春虽人杰,吾得...
最近翻史料,看到朱元璋和王保保那段,挺有意思的。有次朱元璋请众将喝酒,突然问:“现在这世道,谁能算得上奇男子?”底下人都说常遇春,朱元璋笑了笑:“遇春是人杰没错,但我能让他归顺我。王保保我不行,那才是真奇男子。”这逻辑吧,现在看有点搞笑,跟“别人家的老婆更香”差不多,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那能让老朱这么惦记的王保保,到底啥来头?
王保保这名字听着像穿越的,其实他本不是汉人,是蒙古伯也台氏,蒙古名“扩廓帖木儿”。他母族是察罕帖木儿家,两家算不上蒙古顶级贵族,但后来蒙古人住中原久了,都爱汉文化,取汉姓、改汉名,他舅舅家改姓“李”,他家改姓“王”,他给自己起了个“王保保”,听着还挺接地气?
他祖上跟着忽必烈平河南有功,被赏了地,成了当地蒙古大地主。王保保小时候身体不好,古人讲究送养,就给了舅家,结果阴差阳错,继承了舅舅家和他家的势力,算是捡了个大便宜。元末红巾军起义,元顺帝让各地自己组织乡勇,王保保的爹和舅舅就拉起了“义兵”,王保保跟着进军队,军事天赋这时候就显出来了。不到一年半,他带着主力军两次平定中原红巾军,成了元朝在中原的一道屏障。后来爹和舅舅都死了,他成了这支军队的头头。这格局跟东汉末年挺像,天下大乱,各地士族靠家族势力招兵,割据一方。朱元璋和王保保本质都是军阀,只不过一个要推翻元朝,一个要保元朝。
朱元璋对王保保不光嘴上说说,还干了两件事。一是“联姻”。洪武四年,王保保被徐达打败,带着老婆孩子坐着木头筏子过黄河跑了,他妹妹王观音奴被徐达抓了。朱元璋没难为她,反而让二儿子朱樉娶了她当正妻。大将邓愈的女儿,为了政治需要,只能当侧妃。意思很明显:王保保,你投降大明,就是皇亲国戚!
二是多次派使者说降。《明实录》里写,朱元璋十年间至少给王保保写了七封信,还派了两个老熟人去漠北劝降。第一个叫李保保,是王保保当年的心腹,后来投降了。王保保一点旧情不讲,直接一杯毒酒把他弄死了。第二个叫李思齐,以前是关中军阀,跟王保保打过几年,后来也降了。王保保对他挺客气,送他走的时候,李思齐以为没事了,结果走到塞口,王保保的人说:“主帅想要你一份礼物——一只胳膊!”李思齐没办法,自己砍了一条胳膊跑,最后伤重死了。钱谦益写过,朱元璋一生三大遗憾,招降王保保算一个。老朱手下人才那么多,为啥非要对一个异族人这么执着?
其实吧,老朱这么惦记王保保,没那么简单。首先,可能就是“得不到的才最好”。他拿王保保跟常遇春比,常遇春、徐达这些大将,本事未必比王保保差,但王保保就是没归顺,就显得更“奇”。其次,帝王的征服欲。王保保对元朝来说是个象征,收服他,不光是军事胜利,更是老朱自己的面子。王保保越是不降,老朱越觉得他厉害,好像收服了他,自己才算真牛。再者,老朱也怕王保保翻盘。明朝虽然把王保保赶出塞北,但北伐时吃过亏,洪武五年十五万大军打过去,想“永清沙漠”,结果蓝玉、李文忠惨败,冯胜小胜。元昭宗还把这叫“中兴之战”,残元又看到希望,明朝后来都不敢轻易出塞了。老朱能不担心王保保死灰复燃?还有,政治需要。前朝灭亡,肯定有旧势力残留,怎么收服他们,新王朝都得头疼。元朝时蒙古人、色目人散布各地,不可能全回草原,朱元璋降服王保保,也有“蒙汉一体”、安抚他们的意思在里面。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宝宝”其实挺不可爱的。红巾军被平定后,王保保成了元朝最大的军阀,要是那时候他趁机发兵南下,朱元璋能不能统一江南还两说,更别说灭元了。可惜王保保手上有枪,腰杆硬了,就不听元顺帝的摆弄,卷入朝廷内斗。第一阶段,王保保联合太子对抗元顺帝和孛罗帖木儿。孛罗是另一个大军阀,跟王保保抢地盘;朝廷里元顺帝和太子斗,孛罗站元顺帝,王保保站太子,打得不可开交。第二阶段,王保保和太子闹掰。太子想学唐肃宗,把元顺帝弄成太上皇,王保保不同意。后来元顺帝杀了孛罗,封王保保当左丞相,太子不乐意了,两人彻底翻脸。第三阶段,王保保自己搞独立。当丞相也没啥实权,贵族集团排挤他,元顺帝又怀疑他不肯南征,王保保干脆发动内战,想吞并关中四大军阀。打了一年多,倒是给朱元璋统一南方腾了时间。后来他自立行省,朝廷就派兵围他,把他逼到晋宁。第四阶段,元朝快没了,王保保又回到权力中心。朱元璋北伐,元朝四分五裂,元顺帝逃到草原,这时候才想起王保保,两人又合作,但大局已定,王保保局部能打,但整体打不过明朝。
这么看,王保保其实给老朱送过助攻,老朱能不鄙视?他嘴上说“喜爱”,说白了就是怕王保保还有反抗能力,想快点除掉这个残元的爪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