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凭什么能在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排名第三位 (李文忠凭什么入狱)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李文忠的故事大家听过吗?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则时常被人提及,至于排名第三的李文忠则知之甚少了,有人说李文忠能排名第三全靠裙带关系,谁让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呢?事实上真的...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李文忠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但要说排名第三的李文忠,可能很多人就没听过了。提起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这俩名字基本无人不晓,可李文忠呢?总有人嘀咕,他这排名全靠裙带关系——谁让人家是朱元璋的外甥呢?真就这么回事?

李文忠(他老妈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虽说顶着“外甥”这层身份,但他这辈子打的仗、立的功,可真没一样是靠关系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会儿兵荒马乱的,朱元璋能做的,也就是给他口饱饭,再找俩先生教他读书写字,至于能不能成材,就得看他自己悟性了。
李文忠19岁那年跟着朱元璋去支援池州,池州守将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赵普胜。朱元璋本来还愁这场攻坚战不好打,结果李文忠自个儿请缨上阵,三下五除二就把赵普胜给干趴下了,接着又乘胜追击,一口气拿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这战绩把朱元璋都看愣了,立马封他当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要说这外甥随舅吧,也可能是李文忠自己天生聪明,悟性贼高,头回打仗就露了这么一手,往后注定不简单。
接下来的日子,李文忠简直像开了挂,帮朱元璋打下一堆地盘。其中有两仗最能显他的本事,第一仗跟张士诚有关。元末那会儿,英雄遍地都是,最后就剩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仨人掰手腕。1365年那会儿,朱元璋和陈友谅正掐得你死我活,张士诚却趁机偷摸抄了朱元璋后方,派嫡系李伯升带二十万人打新城。紧急关头,李文忠带着朱亮祖他们火速去救。

当时对方二十万,李文忠手下才一万多人,差太多了。手下胡德济跑跟他说:“对面势头太猛,咱们得先驻扎等援兵啊。”李文忠却摆摆手:“打仗靠的是脑子,不是人多。”他下令第二天一早就跟对方干,那天大雾弥漫,天都黑乎乎的,李文忠为了鼓舞士气,把将领们都叫来发誓:“国家生死存亡就看这一仗了,我李文忠绝不贪生怕死,死也得死在你们前面!”说完亲自带头冲锋,这一仗下来,斩了对方好几万人,李伯升直接跑路了。
朱元璋听说赢了,高兴得不行,赶紧把李文忠叫回来,天天摆酒席款待,还赏了他一身龙袍和好马。你要说这仗李文忠要是输了,朱元璋和陈友谅谁赢还不一定呢,可见这多关键。
第二场硬仗是打北元的时候,李文忠和徐达兵分两路打北方,他带十万人出了野狐岭,一路打下一堆城池。那会儿元顺帝已经挂了,新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刚上台,李文忠派人一打听,立马带兵往应昌冲,那小子吓得直接跑了。李文忠抓了人家太子买的立八剌,还有一堆妃子、宫女、王爷、大臣,几百号人。回来的路上,顺手又抓了北元国公江文清他们,收降了三万七千人。到红罗山的时候,又收了杨思祖的一万六千多人。

就凭这两场大胜,再加上平时零零碎碎的功劳,李文忠在朝堂上的地位稳了。后来朱元璋干脆让他管大都督府(当时最高军事机构),还兼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就凭这些战绩和功勋,你觉得他配得上这个排名不?
1384年,李文忠生病没了,朱元璋伤心得不行,亲自写祭文,追封他当岐阳王,还能进太庙享香火,画像挂在功臣庙里,排第三,就比徐达、常遇春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