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翰林学士是)
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历唐末、五代不断演变发展,到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便已成熟设置,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翰,,根据,说文解字,其解释为,天鸡赤羽也,翰林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不...
翰林学士这事儿,得从唐代说起。从唐末到五代,这角色一直在变,慢慢发展起来,到了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才算成熟了,在古代政治里,可太重要了。“翰”字嘛,据《说文解字》说,是“天鸡赤羽也”。翰林这个名字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但那时候“翰林”可不是官名,就是泛指有学问的人。到了玄宗时期,“翰林学士”这个称呼才算正式出现。不过唐朝那会儿的翰林学士还没正式的归属机构,也不在国家编制里,属于临时性质的差遣。唐朝一开始,翰林学士主要就是管写诏书、给皇帝当顾问。后来皇权越来越强,他们的权力也跟着越来越大。到了北宋,这事儿又有了新变化,咱们接着往下看。

宋代翰林学士的日常工作,还是以写诏令、当顾问、出主意为主。其实啊,宋代翰林学士实权大得很,不光能推举官员、安排别的事,还能参与制定礼仪、编书修史,简直渗透到宋代政治文化的角角落落。具体流程大概是:皇帝派内侍传唤学士,学士进院起草诏书,然后拿到中书省宣读,最后文书锁在学士院里。
宋代中央有个翰林学士院,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唐代就有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官,是皇帝的亲信顾问,地位挺重要。到了宋代,又给定了他们的资历和权限,成了既清贵又显赫的官。能进翰林学士院的,基本都是文学功底好的人。里面资格最老的叫翰林学士承旨,下面是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这个职位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没固定人数。学士院主要管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还有宫廷里用的文书,跟着皇帝出巡的时候,当顾问。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加参谋班子。《通考·职官考八》里说:“当了翰林学士,这官职就显贵了,能跟台长(御史中丞)平起平坐,还能参与政事呢!”要是其他官员进了院但还没当上学士,就叫“直院学士”。要是学士位置空着,由其他官员暂时管院里文书,就叫“学士院权直”或者“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里记载:“其他官员进院但没除学士的,叫直院学士;暂时管文书的,叫权直。从北宋初年到元丰年间,官制改革,各部门的事很多都改了,唯独学士院还按唐代的旧规矩,没变。”有些官虽然带翰林名号,但不属于学士院,专门给皇帝讲儒家经典的,叫“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低点的就叫“崇政殿说书”。
神宗以后,这官职老变,叫经筵官,一般都是别的官员兼职。北宋前期,要是翰林学士又被派去当别的官,比如知开封府、三司使这些,就不回学士院上班了,所以必须带“知制诰”这个职位的,才能真正管写诏书的事。直接给皇帝起草麻制(任命宰相的诏书)、批答和宫廷里用的词,叫“内制”;要是只叫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命令,分房写官员升迁、考核、调动的制词,就叫“外制”,合起来叫“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不再兼任别的官,但还是带知制诰。要是位置空了,就让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这些人兼直学士院。南宋的时候,还有尚书兼权翰林学士,但不带知制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