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于谦作为明朝的忠臣-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他 (于谦作为明朝将领的相关资料)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祁镇杀于谦,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朱祁镇,朕杀你,也是成全你,杀了你,朕只会留下一个枉杀忠良,遗臭万年的下场,而于爱卿你,却从此万古流芳,青史留名,这或许就是做皇帝的代价,世人...

admin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今天就来唠唠这段事儿。

朱祁镇当时大概会说:“朕杀你,其实是成全你。杀了你,朕只会留下个枉杀忠良、遗臭万年的名声,而你呢,却能万古流芳,青史留名。这大概就是当皇帝的代价吧——明明大家都知道于谦是忠臣,朕还是得杀他。”

古人有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现在听来可能觉得有点愚忠,但你想啊,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咱们今天不妨回到当时,感受一下那种忠诚信仰的力量。

于谦作为明朝的忠臣-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他 (于谦作为明朝将领的相关资料)(图1)

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崇文门外来了个快六十的老头儿——于谦。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年拼死保住北京城、救了无数人性命的忠臣,居然要被砍头了。不光老百姓心里犯嘀咕,满朝文武估计也都懵了。可能这就是忠臣的“宿命”吧?于谦一辈子光明磊落,当官清廉,带兵也有两下子,深得百姓爱戴,景泰朝那会儿更是被皇帝器重得很。

于谦23岁就中了进士,宣德三年,跟着宣宗朱瞻基去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能干,特别得宣宗喜欢,后来升了巡按江西。宣德五年又改任兵部右侍郎,去巡抚河南、山西。这期间他老给百姓上书,赈济灾民,好几个地方的人都念他的好。明英宗时期,他因为没给宦官王振送礼,被诬陷关进监狱,好在河南、山西的百姓、官员,甚至藩王都替他求情,才又出来当官。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被宦官王振撺掇着去亲征瓦剌,结果指挥一塌糊涂,明朝的精锐部队差不多打没了。朱祁镇自己也在土木堡(就是现在河北张家口怀来县那个城堡)被瓦剌逮了。当时民间有句话,“家不能没当家的,国不能没皇上”。

面对英宗被抓这事儿,为了稳住局面,大家就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庙号代宗。朱祁钰一登基,于谦就站出来反对南迁,说“必须死守北京!”这就有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太师也先本来想用英宗来逼和,于谦根本不吃这套,“国家比皇上重要”,不能给敌人机会。

瓦剌没办法,只能放了英宗。当时于谦是兵部尚书,担子重得很,连家都顾不上回,天天守在岗位上。他手下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为人忠厚,心里只装着国家,不怕权贵,也从不去邀功。英宗能从瓦剌回来,于谦功劳最大。但也因为太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就被小人诬陷了。

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病重了。正月里,朱祁镇靠着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坐上了龙椅。一上来,就把于谦和大臣王文抓进监狱,还诬陷他们和姓黄的造反,又勾结几个太监说要立襄王当皇帝,硬给他们定了死罪。

于谦作为明朝的忠臣-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他 (于谦作为明朝将领的相关资料)(图1)

其实杀于谦这事,朱祁镇一开始也犹豫。但徐有贞给他出了个主意:“不杀于谦,你这‘夺门之变’就没名头啊。”就跟当年明成祖朱棣打“靖难”的旗号一样,帝王的名声太重要了。可他们再怎么掩饰,后人的笔可不留情。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于谦的为人?朱祁镇能不知道吗?他当年兵败被俘,软禁了八年,早就不是那个毛毛躁躁的小皇帝了。他清楚该怎么当个皇帝,怎么当一个成功的皇帝。但这一切的前提,得是“名正言顺”地复位。不管后人怎么评价,眼下得先把局面稳住。就因为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谦不得不死。于谦死后,抄家的人到了他家,愣是没找到多余的钱,只有代宗当年赏的蟒袍和剑器。在场的人见了,哪个不落泪?

于谦作为明朝的忠臣-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他 (于谦作为明朝将领的相关资料)(图1)

现在很多人觉得朱祁镇就是个昏君,其实也不尽然。当皇帝的谁不想国家好呢?听信谗言、看错人,这事儿谁也难免。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杀了于谦,背上了“昏君”的骂名,但他废除了殉葬制度,这不知道救了多少条命。

对于于谦来说,心里哪有什么君王?他心里装的只有天下,皇上是谁,跟他没关系。他重名节轻名利,敢为成仁不怕死,把国家看得比君王还重。就像他诗里写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用别人肯定,也不用向谁证明,坦坦荡荡,比日月还亮!


上一篇: 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为明朝做了哪些事情 (明宪宗朱见深有几个儿子) 下一篇:白银为何会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白银为何会大涨)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