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之战中王化贞为什么会失败-王化贞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广宁之战包括)
熊廷弼在牵制后金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他的策略就是以守为攻,并联合朝鲜,使后金在一年以内不敢轻进,那就是这么一位忠贞之将,没有战死沙场,却在天元五年,1625年,八月二十五日行刑在京师西师的刑场上,熊廷弼...
熊廷弼在牵制后金方面挺厉害的,他的策略就是以守为攻,还联合朝鲜,搞得后金一年内都不敢轻易往前冲。
这么个忠心耿耿的将领,没死在战场上,反倒在天元五年(1625年)八月二十五日,被砍了头,就在京师西师的刑场上。
熊廷弼明明是辽东战场的主心骨,抗击后金还没赢呢,怎么就死在明朝廷的法场上了?
要说熊廷弼怎么死的,就得提两个人,还有一个关键地儿——广宁。

这两个人里,一个是王化贞;这关键地儿,就是广宁。
广宁这地方,努尔哈赤打下沈阳、辽阳之后,就成了控制蒙古、弹压女真的军事要塞。朝廷要是再丢了广宁,辽东、辽西可就彻底抓不住咯。
可巧了,守广宁的辽东经略是熊廷弼,辽东巡抚是王化贞,这俩人不对付,默契?不存在的。
王化贞当上巡抚后,还真干了件提气的事儿——镇江大捷。
他指挥毛文龙带200多人,靠着生员王一宁,里应外合,突袭镇江,把后金的游击佟养真(努尔哈赤的小舅子,后来还是康熙的姥爷)和他儿子、侄子都给抓了。
这场仗,史书上都叫“镇江大捷”。
镇江大捷打得漂亮,王化贞飘了,觉得只要自己带兵打过去,和后方的毛文龙前后夹击,后金肯定懵圈。
为了让这计划更稳,他还想策反已经投降努尔哈赤的李永芳,来个里应外合,让后金防不胜防。
再加上王化贞费劲巴力拉拢,察哈尔蒙古等部答应出兵40万帮忙,这下王化贞更觉得稳了,十拿九稳。
但熊廷弼可不这么想。他跟努尔哈赤打了多年交道,太清楚这人有多能耐了。他觉得应该搞“三方建置”,主打积极防御,调动各路人马,把后金围起来打,准能赢。
可朝廷偏偏选了王化贞的方案。为啥?首先,王化贞这计划听着就诱人,画得饼太大太香了,布置得也好像天衣无缝。

再说了,王化贞是东林党人,朝里人缘好,还会巴结权贵,现在正使劲讨好魏忠贤,眼看就要投靠阉党了。
反观熊廷弼,他的方案说白了就是“磨洋工”,慢工出细活,可朝廷哪等得起?收复失地心急火燎的,明朝那点烂经济也耗不起啊。
熊廷弼在朝里,跟其他官员处得跟仇人似的,也没啥硬后台。他还是楚党的人,天启初年早就边缘化了。
更关键的是,熊廷弼手里没实权,王化贞却握着兵。王化这人好大喜功,盲目冒进,跟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完全是反着来。
将帅不合,兵家大忌啊。努尔哈赤一眼就瞅出了这俩人的不对劲。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瞅准时机。北国千里冰封,辽河冻得结结实实,人马能直接蹚过来。他带着八九万大军,直扑广宁。
努尔哈赤这一通猛攻,王化贞那套“周密部署”立马就露馅了,不堪一击。
第一,后金后方镇江早被收复了,毛文龙也跑朝鲜去了;第二,说好的察哈尔40万大军,就来了1万;第三,策反李永芳的事儿黄了,反倒让手下大将、挡在前面抗敌的孙得功被李永芳策反了。
这么一来,明军惨败,王化贞扔下城就跑,半路撞上从山海关赶来的熊廷弼,俩人在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碰上了。
熊廷弼见大势已去,只能护着从广宁逃出来的军民退回山海关。
广宁,就这么丢了。

广宁一败,王化贞被抓下狱。熊廷弼也没跑掉,阉党(他们跟魏忠贤不对付)找借口说他救援来迟,给他罗织罪名,和王化贞一块儿关进了大牢。
魏忠贤指使御史梁梦环弹劾熊廷弼,说他贪污军饷。
党争这玩意儿,最后就把熊廷弼给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