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想要擒贼先擒王活捉元顺帝-朱元璋为何不同意 (常遇春受伤)
说到常遇春,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已平定福建、两广,东南沿海成了后方,有了兵力和财力,终于可以腾出空来,对已丢失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下手了,北伐事关重大,必须要选精兵良将,...
说到常遇春,大伙儿第一反应是啥?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已经把福建、两广都搞定了,东南沿海稳了,兵马钱粮都足了,总算能腾出手来,收拾那丢了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了。
北伐这事儿可大可小,必须得挑最精的兵、最强的将。朱元璋就让徐达当主帅,常遇春当副帅,又派了冯胜、薛显、傅友德各带一路兵马——这阵容,基本就是他手底下的最强天团了。
光挑将帅还不够,作战方案朱元璋也是亲自上手,他和刘基他们开了好几次军事会,专门琢磨怎么打。会上,常遇春他们都觉得,南方已经稳了,云南、四川那会儿还构不成威胁,兵力也够用了,不如集中主力,浩浩荡荡直扑大都(后来的北京),搞个“擒贼先擒王”。
用百战精兵直捣大都,肯定势如破竹。只要拿下大都,元军各地肯定吓破胆,到时候分兵扫荡,其他城池不战而降,天下就能定了。乍一看,这方案好像挺靠谱的。“擒贼先擒王”是兵法老套路,只要拿下大都,抓住元顺帝,元朝群龙无首,不攻自破,还能省下攻城的麻烦。
可这方案,朱元璋当场就给否了。朱元璋的想法,跟常遇春他们正好反着来。
北伐先打山东,这事儿没争议。可拿下山东后怎么打,朱元璋跟常遇春他们想的不一样。按方向说,从山东直接往北打大都,最方便,也是大伙儿的普遍想法。但朱元璋的方案是:打下山东后,不往北,反而回头打河南,然后占潼关,最后再围大都。
看地图就知道,这是舍近求远,绕了个大圈,要打的城池多了,交手的元军也多了。还有个要紧事儿:潼关西边还有一大堆元军,由名将王保保带着。李思齐、张良弼也都是身经百战的狠角色。既然要打潼关,为什么不直接西进,先跟关中元军决战,把他们打垮了再取大都?这样不是更保险吗?
朱元璋看出了大伙儿的疑惑,打了个比方:“这法子就像砍树,先砍掉枝叶,再刨老根。枝叶都没了,大树就独木难支,自己就断了。”为啥要砍树呢?因为元朝在北方经营了一百多年,大都更是都城,城墙特别结实。徐达虽然觉得从山东直扑大都没问题,但打大都这种坚城,短时间肯定拿不下来。就说一年前,朱元璋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城,重兵围了八个月才啃下来。
张士诚孤立无援,元顺帝可不一样。要是大都围八个月,各地元军肯定从四面八方来救,北伐军远征,粮草一断,全军覆没就麻烦了。与其冒险,不如稳扎稳打。山东是大都的屏风,先把屏风拆了,再回头打河南,剪掉它的翅膀,然后占潼关,堵住它的门。
这么一来,东南西北三个方向都在北伐军手里了,这时候再围大都,元顺帝就成了孤家寡人,明军围个一年半载,粮草、援兵都不用愁。退一步说,就算北伐不顺,打了败仗,也不至于腹背受敌,至少能撤回来,以后再找机会,不会输光老本。至于秦陇那边,朱元璋觉得,只要守住潼关,关中元军就联系不上大都了,他们也没力气再夺潼关,更打不过来。
虽然朱元璋解释了,常遇春他们还是有点不服气。带兵打仗的武将嘛,都喜欢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哪管什么援兵不援兵,打到哪儿算哪儿。常遇春是勇将,但打仗终究得讲战略,这就是主帅和将领的区别。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是老大,一切都得听他的。
结果呢?让当初不服气的众将哑口无言。徐达1367年10月出兵,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徐达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山东;然后分两路打汴梁,汴梁守军直接投降;接着在洛水打败河南元军主力,河南搞定;同时,冯胜的另一路兵马也拿下了李思齐、张良弼守的潼关——这一切不到三个月就搞定了。
这过程中,真正硬的仗没打几场,元将要么跑要么降,简直势如破竹。河南、潼关一拿下,关中元军就断了去大都的路,山东也早拿下了,三面包围的局面形成了。朱元璋亲自到汴梁坐镇指挥。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徐达在临清集结众将,这才正式往大都进发。
元军连吃败仗,早就没斗志了。元顺帝也知道,三个方向都来不了援兵救大都,这时候只有北方能活命。要是守大都,就算挡住明军一阵子,也没力气反击,不如放弃大都,跑回上都再拉队伍,图谋反攻,这才是明智的,不然怕是要像宋朝徽、钦二宗那样被抓。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元顺帝7月28日三更天就带着后妃太子跑回上都了。八月初二,徐达进了大都,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拿下了长城以内,丢了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收回来了。
从1367年10月出兵,到1368年8月收复大都,才10个月,元朝在中原的力量就崩了。收复大都,徐达还没完事,他转头带兵打西北。北伐最苦的仗这时候才来,就算皇帝跑了,西北元军还是死扛,还组织了几次大规模反攻,明军也吃了几个败仗,徐达花了一年才平定西北。
就算王保保在山西被打败,他还在宁夏有大军,老来犯境,朱元璋后来几次派兵打,互有胜负,1372年还吃了个大败仗,始终没把他一举消灭。王保保成了朱元璋的大心病,老朱还忍不住夸他:“真乃天下奇男子也。”直到洪武八年,王保保死在哈剌那海,朱元璋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这时候离徐达北伐快9年了。
后来,朱元璋总结北伐,说:先打山东,再攻河洛,是为了不让关中元军救大都。不急着跟关中军决战,是因为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都是名将,但他们互相矛盾很深,要是不西进,他们很难联合起来打过来;单独来,又打不破明军防线,就算孤军深入,也翻不了大浪。要是不打大都,主动西征,生死关头,他们反而会联合起来拼命,明军就得两线作战,仗就难打了。突然拿下大都,关中那些将领就没盼头了,势穷望绝,打起来就容易多了。
结果证明朱元璋没看错,明军闪电般拿下大都,张良弼、李思齐他们果然不战而降,省了好多事。唯一的例外是王保保,他死扛到底,让明军费了不少劲,最后还是等他死了,威胁才小了。要是当时直扑大都,北方元军肯定蜂拥而至;或者先跟关中军决战,王保保联合李思齐、张良弼,收了他们的兵,实力就更强了,明军未必能赢,北伐很可能就失败了。9年后回头看北伐方案,朱元璋的策略明显高明多了,既能看局部,又能看整体。可惜常遇春已经死了,要是他还活着,肯定也服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