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袁崇焕是怎么培养出关宁铁骑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袁崇焕时代关宁军为关外7万余关内4万,合计十一万,虽然被称为关宁铁骑,骑兵也就是万余上下,所费钱粮甚巨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外缺粮,粮价可能高达内地的五倍,真要按内地的粮价法饷,就是足饷都会饿死人,关宁军...
袁崇焕那时候的关宁军,关外有7万多,关内还有4万,加起来十一万。他们花钱多,主要是因为关外缺粮,粮价贵得离谱,可能是内地的好几倍,五倍都不止。真按内地那粮价发饷,就算给足钱,人都得饿死。关宁军的装备和粮饷,比内地那些兵确实好不少。虽然打后金野战基本赢不了,但对付关内的闯军、叛军,那叫一个猛,效果比内地那些走一路抢一路的军队强多了。至于说卖队友这种事,明末那会儿真不稀奇,能跑掉就算有本事了。

明末的军队,可不全都是要饭的。就说一支五千人的明军吧,大概情况是:1500人是虚的,纯数字,吃空饷的;剩下3500人里,1800人是保证饿不死,没装备、没训练的操军;1000人是标营,能领到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军饷,有训练,武器盔甲破破烂烂但好歹有,这部分是主官的核心;最后200人,是主官的同族、同乡和亲手提拔的亲兵,足额饷银,负责保主官、督战杀逃兵,还能捞各种肥差。真要打仗了,主官就抓壮丁,凑个一两千当民夫或者炮灰。也就是说,5000人里,真出了城不跑的,也就标营和亲兵,标营还得补了饷才肯走;路上全靠官威压着,亲兵吓唬着,还默许他们抢点东西,不然早散了。
明军内部,早就分化了,层层压制:领饷多的压领饷少的,领饷少的压炮灰民夫,不是所有兵都跟要饭的似的。战斗力也挺薛定谔,顺风局喝口汤还行,一碰上硬仗就崩。明末的东江镇,真是可惜了。他们有战斗力,对满清那是刻骨的仇恨,朝廷要是用得好,就是大明手里一把好刀,结果操作太烂,全给满清做了嫁衣。以前野战打不过,守城还能轰死野猪皮(皇太极),现在满清也有高水平的火器部队了,不凉才怪。这部队可是大明科技水平最高的,结果反倒给后金培养了。

崇祯这人,想得是挺好,但太被动了。京城被围,第一个找来背锅的就是袁崇焕。然后让大伙儿审他,袁崇焕自己也没啥硬气的话堵住大家的嘴。问题确实大半在他这儿。另外,他要真称王了,说不定明朝亡得没那么快。明朝能丢下包袱往南跑,至少正统的太子能南下。崇祯死守社稷,太子在南方重建,以明朝的实力,方案要是对了,十到二十年,趁着小冰河时期,没准北方就收复了。
崇祯一开始信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结果三年下来,反倒让后金摸清了打大明的法子。要是大明能坚守住,后金的攻坚能力顶不住小冰河时期,那后期明朝也不会在宁锦防线丢那么多钱,最后辽东军都反了。关键是,丢了那么多钱,后金该绕过来还是绕过来了。大凌河之战时,皇太极准备了八千枚炮弹,用火炮压着明军,一个个拔外围据点。吴桥兵变,就是因为孔有德部不愿去救大凌河。没有孔有德,清军还是有战略优势。清对明的优势,说白了,就是双方政权组织性的差距。
大明跟南宋、唐汉末期比,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天灾太严重了。崇祯在位那会儿,连续多年大旱。千百年来,种地都得靠天吃饭,这说法最近十几年才好点(但一闹大旱还是得全力应对,天天上新闻那种),更别说明末了。要是丰收年,哪怕正常年景,就算税负被层层盘剥,落到中央手里的,也能有一笔客观的收入。也是崇祯点儿背,开局就遇到敌人“困难模式”,财政民生“炼狱模式”,他这萌新,终究是没挺过去。
崇祯这人太小气,不肯给士兵将领好处。他要能封几个异姓王,把从后金夺来的土地永久送出去,明朝的商人早就组织武装商队了,招揽大量失地农民去辽东,后金人再勇猛也完蛋。说到底,清朝打败明朝,是制度优势,是财富分配机制的胜利,不是满清人有多厉害。明末的问题,本质是中国帝国时代已经发展两千年,到顶峰了。这种时候,内部统治、权力集中经验是够了,但代价就是层层不负责任。说白了,一套制度,某一点做到极致,其他地方就顾不上了。至于儒家思想和同期西方比不上,也不奇怪。时间一样,但西方已经进入近代了,管理方法根本不是一个维度。

天下越乱,文官集团越能捞好处。比如本文说的王姓家族,还有李自成造反时起了重要作用的艾举人。这些人越兵荒马乱,越能赚大钱,他们要么免税,要么能想办法逃税。中下贫农、底层士兵,胆子大的造反,胆子小的只能等饿死。辽东军的训练和体制问题很大,不只是军阀化。真正问题是,它把大明本来就困难的财政收入全花光了。辽东军一年就要花三四百万两白银,还搞进出口贸易。但战斗力真不行,勉强能守,野战不行,也支援不了其他地方。明朝国家财政每年真正有效的收入就四百万左右,总收入折合两千万两,多数是现收现支的实物。也就是说,大明财政被辽东军一家掏空了,其他地方的军队基本都在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