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未归又受到什么惩罚-唐朝官吏什么节日会放假休息 (逾期未归是什么意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官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时期,很多的制度已经走向了成熟,关于唐朝官吏休假制度,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多,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唐朝的官吏,在哪些节日可以...
唐朝官吏的假期制度,可能比你想象中丰富多了。那时候的官员,不光有我们熟知的节假日,连农忙、探亲、结婚、办葬事都能休带薪假,甚至外派上任前还有“准备期”,听着就挺人性化。
翻翻古籍,唐朝官员的休假大概分这么几种,挨个说说。

先说说最常有的“旬假”。唐朝公职人员每十天能休一天,相当于现在的“旬休”,不过一开始唐高祖、太宗时期这制度形同虚设,到了唐高宗才真正落实,不管地方官还是朝廷大员,旬假这天都能理直气壮摸鱼。
然后是“节假”,这个就隆重多了。春节、冬至这两个大节日,官员能休整整七天;寒食和清明各三天;夏至、腊日也放三天。还有各种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八日释迦牟尼诞辰放一天,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放一到三天,皇帝生日更是直接放三天庆祝,假期多到有点“膨胀”。

“田假”现在少见,但唐朝官员也有!一到农忙时节,不管是地方官还是京官,都能回家帮把手,有点像现在的“农忙假”,不过人家是给官员放的,够人性化吧?
“授衣假”听着就很有生活气息。九月天冷了,朝廷放十五天假,让官员置办过冬的衣物,这假期带着点“温暖”的意味,不用赶着上班,先把自己和家人安顿好。

“祔祭假”,主要是给祭祀、迁坟这类事准备的。九品以上官员家祭能休五天,祖宗迁坟改葬给二十天,其他丧事按血缘和路程远近,休一到二十天不等,算是挺贴心的。
“探亲假”规定也挺细致:官员如果离父母家三百里外,每三年能休三十天回家看父母,每五年还能再休十五天祭祖,这“孝心假”落实得不错。

“冠假”,就是给子女办成人礼的假。官员家孩子二十岁行冠礼,能休三天;亲戚家孩子行冠礼,也能休一天,唐朝也挺重视这个成人仪式的。
“婚假”更实在:自己结婚休九天,子女结婚休五天,要是功劳大,还能额外多给一五天不等,这“喜事假”够实在。

“丧假”最复杂也最严格。父母去世必须丁忧,直接辞官回家服丧三年;老师去世休三天,配偶、子女去世休二十天,五服内亲友去世,按功劳休一到五天,这“人情假”分量够重。
“装束假”,给外派官员的“上任准备期”。路程远的假期长,千里之外四十天,二千里六十天,四千里七十天,要是提前到任,还有奖励,这“上任假”考虑得挺周到。

最后还有“临时请假”,就是突然有亲友生病得去探望,朝廷也准假,算是对“人情往来”的包容。
这么多假期,基本够用了,但要是超假,惩罚也不轻——一般就罚点工资,不过外派官员要是没按时到任,直接罢官追究责任,这“迟到”代价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