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明朝北伐的时候 (蒙古人为什么仇视我们)

明朝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朱元璋绝对是能数得着厉害角色,最厉害之处,出身草根,从开局一个碗,却跻身青云,在南京称帝,然后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驭下之术,...

admin

明朝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过点吧?今天随便聊聊朱元璋这人,在古代皇帝里,他绝对是能排进前列的狠角色。

最牛的是啥?人家开局一个碗,纯草根出身,愣是一路逆袭,最后在南京当了皇帝。

然后靠着自己脑子特别好,又会管人,硬是撑起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

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明朝北伐的时候 (蒙古人为什么仇视我们)(图1)

连毛主席都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话够分量吧?

朱元璋从南打到北,北伐打进元大都,把燕云十六州也收回来了,把元顺帝赶回草原,算是把汉人的场子找回来了,一雪崖山海战之耻。

不光是军事,他作为汉族君主,管少数民族这一块,也有两下子。

比起前朝元朝那种动不动就打打杀杀,明朝的民族关系和睦多了,至少没那么多硝烟味。

那问题来了,他没搞什么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怎么把那些彪悍的民族管得服服帖帖的?

先说说快完蛋的蒙元

“没有一点儿漏洞,透不出一点空气;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耳语也不敢;没有文字的抗议,连诉说历史都是犯法;出远门要有通行证,每一个地方都是孤岛;没有消息,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蒙古人的统治,整个就是一滩死海!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活动的生命,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整个的在腐烂在变质在发臭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这是吴晗在《朱元璋传》里写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候,那话说的,简直透着股绝望。

确实,元末那会儿,汉人过得是真惨。蒙古人地位最高,汉人连弓箭都不能碰,当官“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甚至有人提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想把汉人都赶去放牧。

老百姓苦啊,有首民谣唱:“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那些元朝派下来的钦差,本来该是体察民情的,结果个个脑满肠肥,搜刮民脂民膏,把老百姓逼得更惨。

也正是因为元朝的暴行,让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就知道民族问题得好好处理,不然也坐不稳江山。

先提刀再说礼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边疆还没完全统一,民族矛盾尖锐着呢。北元的蒙古贵族不服,老想着反扑,就算投降的蒙古人也提心吊胆,怕朱元璋也搞民族歧视。

朱元璋一开始在《北伐檄文》里确实喊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主打一个武力征服,“以威服之”。但他也没光想着打,檄文里也说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他还给将士下命令:“打仗的时候别乱杀人,别抢老百姓的钱,别烧房子,别毁农具,别杀耕牛,别抢人家姑娘媳妇”,连元朝的宗室都“皆善待之”,违者“必罚无赦”。

这套“华夷同体”的政策,让不少蒙古、色目人没那么抗拒了,甚至有人主动投降,对新政权也更有好感。

他还特别厚待元朝的宗室。洪武三年,李文忠抓来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哩八剌和后妃,朱元璋说:“元人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在中原待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日子过得也还行,我祖上也沾了他们的光,虽然古时候有献俘的规矩,我不忍心这么折腾他们,让他们换上咱们明朝的衣服,戴汉族的帽子,来朝拜我就行!”

对于投降的元朝人,他也没卸磨杀驴,该给官给官,该给赏给赏。他说过:“推诚心待人,陌生人都能变成一家人,老猜忌着,亲骨肉都能变仇人。”归附的元朝人,就得好好安置,真心对待。

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明朝北伐的时候 (蒙古人为什么仇视我们)(图1)

他还尊重蒙古人的习惯,“让他们安心过日子,该种地种地,该放牧放牧,官府要多照顾点”,还允许汉人和蒙古人通婚,只要双方愿意,就让他们结。

比起硬打,“以德服人”反而更管用。不少元朝贵族因为朱元璋厚待,直接投降了,北元垮得更快了。这也给朱元璋后来管南方少数民族攒了经验。

威德兼施

元朝的时候,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一样被叫“南人”,地位最低,日子过得苦。朱元璋打元朝的时候,也派兵到了南方,一边消灭敌对势力,一边招抚当地人。

南方古代叫“南蛮”,环境差,“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山里还有瘴气,民风也彪悍,宗族械斗天天有。要是搞不定这些人,全国统一就是句空话。

那朱元璋咋办的?就一个原则:实用。

啥意思呢?看情况办事,不搞一刀切。当时有人建议像对付元朝那样直接打,朱元璋说:“用不着一上来就打,让他们安安稳稳的,讲讲道理不就行了?”

因为南方少数民族和元朝人不一样,元朝人和汉人是死对头,南方人跟汉人天然没那么对立,所以不用硬来。

政治上,朱元璋用“土司制”,就是当地人管当地人,老办法了。这招帮他拉拢了不少少数民族,也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但他也知道土司可能割据,所以在一些地方搞“改土归流”,既让土头目当官,也派朝廷的流官过去,一起管。

贵州有个都督马晔,侮辱拷打当地的土司奢香夫人,结果彝族人火了,差点造反。朱元璋赶紧派人去劝奢香,让她来京城告状。奢香来了就说“我愿意开发边疆,世世代代守边境”。朱元璋这波操作,就是“让人安心,真心待人,讲道理”,奢香也投桃报李,开了九条驿道,送粮食。

经济上,朱元璋主张“因俗而治”,啥意思?按当地习惯来,别折腾老百姓。西南山区苦,他就减税,甚至免税,收税收当地的土特产,别增加负担。广西、云南这些地方,他还修水利、修驿道,六十里一个驿站,方便得很。

他还让军队屯田,让少数民族首领带人来京城做生意,这样把中原的技术和文化带过去,当地经济农业都发展了,关系也好了。

比经济更重要的是教育。当时汉人官员常说“夷狄是禽兽,教不了”,朱元璋不这么认为,他说“少数民族也能教化,懂礼仪”。

他在全国都办学校。广西的少数民族归附后,有人建议把他们迁到内地,朱元璋说:“这些人还不懂礼仪,派兵守着,教他们懂规矩就行了,不用费劲搬迁。”

教育主要两种:让土司子弟到京城国子监读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办儒学。那会儿到处都是读书声,规矩整整齐齐的,少数民族教育进步了,也出了人才,懂礼仪的人就跟汉人平起平坐了。

华夷无间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说白了就是“威德兼施”——手里有刀,嘴里有糖。先招抚,不行再打。主打一个仁厚,以德为主。

这么一来,少数民族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快,民族差异也慢慢小了,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他把西南那些早就脱离中原、甚至自己建政权的地方,又给拉回了版图,还移民过去,成了咱们中国的一部分。不然现在去云南旅游,可能真得办护照。

朱元璋这套办法,在当时算顶优秀的了,现在看来也有借鉴意义。说到底,民族融合、没那么多差别,国家才能安稳长久,这也是文明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 俄罗斯人民反抗蒙古压迫的斗争的转折点-库里科沃战役 (俄罗斯人民反战最新消息) 下一篇:皇太极是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靠的是什么 (皇太极是怎么继位的)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