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就知道朱棣会威胁到朱允炆-那他采取措施了吗 (朱元璋早就知道朱棣必反)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本想着自己百年之后,朱标能挑起重担,治理天下,然而,朱标体弱多病,身体不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之后,不久便因风寒病死了,朱元璋非常伤心,但是没有办法,...
朱元璋本来打算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想着自己老了之后,朱标能稳稳当当接手这个摊子。结果朱标身体一直不太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他从陕西视察回来没多久,就因为风寒病死了。朱元璋当时肯定心疼得不行,但事儿已经这样了,只能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成皇太孙,让他将来接班。
其实啊,朱标没了之后,朱元璋不选儿子选孙子,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他这人精着呢,心里肯定有自己的盘算。

朱元璋甚至想过,这么干,他那帮儿子肯定不服气,尤其是四子朱棣。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手握重兵,势力越来越大,万一他哪天不老实,皇太孙朱允炆的位子可就不稳了。朱元璋早就看出这苗头了,还特意想了不少招儿防着,比如限制藩王的权力,结果呢?该来的还是来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那会儿,形势其实有点变了——秦王、晋王、燕王这三个手握实权的藩王,都盯着皇位呢,谁都想上。但朱元璋为了稳住局面,听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直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么一来,其他儿子就没戏了。
没过两年,秦王没了;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快走的时候,晋王也跟着去了。这么一来,原先盯着皇位的三个藩王,就剩朱棣一个了。没了俩对手,朱棣心里能不膨胀?更想夺位了。
这时候的朱棣,实力早就今非昔比了。他在北方待了那么多年,能打仗,军队也练得精实,简直就是个独立王国。朱元璋看着朱棣越来越能耐,心里其实有点打鼓,但又觉得这孩子能扛事,就给他下了一道敕谕,大概意思是:我这几个儿子里,就你最有本事,秦王、晋王都没了,你现在是老大,守边疆、安内政,非你莫属啊。
说白了,朱元璋既担心朱棣太强威胁孙子,又觉得朱棣是保住朱家江山的顶梁柱,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人抢走。
结果朱元璋还是算错了一步。朱棣做大之后,直接把建文帝朱允炆给推翻了。
其实朱元璋临走前也担心朱棣,还特意叮嘱:燕王这小子不能不防。还留下遗诏说,藩王不许随便来京城,藩国里的文武官员都得听朝廷的号令。
可惜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这回还是失算了。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就是后来的“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他打进南京,推翻了朱允炆的朝廷,自己当了皇帝,就是永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