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是个怎样的团体-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个个都是忧国忧民,铁骨铮铮的好汉,个个都是为了国家死都不怕,就怕水太凉的大忠臣,实则不然,东林党人并没有那么高尚,这个团队自从成立到最终的覆灭,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斗...

admin

很多人对明朝末年东林党的印象,大概都是忧国忧民、铁骨铮铮的好汉,个个都是“就怕水太凉”的大忠臣。但说实话,东林党真没传的那么高尚。从成立到覆灭,他们干得最多的事就是斗——内斗。和宦官斗,和其他派别斗,连皇帝都不放过,用现在话说,东林党简直是“中国驰名窝里横”。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是个怎样的团体-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图1)

说东林书院,就得提顾宪成。这人30岁就中了进士,进了官场。性格特别刚,不拍马屁,不贪钱,认死理,谁的面子都不给,皇帝也一样。他屡次推荐万历不喜欢的人入阁,结果把万历惹毛了,扒了他的官衣,直接成了老百姓。

顾宪成被万历扒了官衣,回了无锡老家,倒没消沉。找了几个金主赞助,把宋朝一座废弃书院给翻新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他在那儿收学生、讲课。

顾宪成学问好,讲课也精彩,没事还爱聊时政。东林书院一下子就成了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书院名气越来越大,学生也陆续当官,东林党就这么初步形成了。

刚出道时,东林党的口号还挺实在:“务真求实,开放言路,反对宦官专政”。那时候他们确实也这么干。但很快就卷入党争,朝堂上有一堆按籍贯抱团的党派,还偷偷勾结魏忠贤,对东林党那是党同伐异。

万历、天启那会儿,东林党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天启年间,魏忠贤简直狂上天,“九千岁”的名号不是白叫的,这老太监几乎想干啥就干啥。但这时候东林党人表现确实不错,没几个软骨头。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是个怎样的团体-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图1)

天启一死,崇祯上台,魏忠贤被清算,阉党全完蛋,东林党趁机上位。可这些平时标榜自己多正义、口口声声“不言利”的大佬们,居然坚决反对收商业税。

看着挺硬气,其实早和大商人们勾结上了。他们的政策就是加农业税,这后果不用我说了吧?农业税越收越高,最后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上吊,国家快亡了,这些东林党人却拿不出一个好主意。准确说,他们还在继续斗,继续党同伐异。

他们不管国家大局,死活反对立福王当皇帝,就因为当年反对过福王他爹当太子,朝堂又分裂了。清军打过来,这些人还忙着争权夺利、党争。最后南京小朝廷完蛋,南明也没撑多久,就没了。

这些大臣自然不会当难民,有人殉国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约柳如是一起投水,结果柳如是一言九鼎,这位大佬却借口“水太凉”,没死成。

钱谦益这事儿,明末东林党人的成色就一目了然了。真是干啥啥不行,党争第一名。早把顾宪成创建东林学派的初心忘得一干二净,变得唯利是图。要是顾宪成知道他们这样,棺材板怕是都压不住了!


上一篇: 皇后为何大都来自民间-明朝的选后制度非常特殊 (皇后为什么) 下一篇:明朝为什么还那么穷-明朝无需缴纳岁供又没有奢侈的皇帝 (明朝为什么还要修长城)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