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崇祯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补充国库-也不愿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崇宁王)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末崇祯自降身份,为何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也愿不抄他们的家?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在明朝末年的岁月中,末代天子崇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做出了太多的努力,甚至在最后...

admin

明末崇祯那会儿,真是够憋屈的。堂堂天子,为了凑军费,居然得放下身段去跟王公贵戚们哭穷求捐赠,可就是死活不肯抄他们的家,这事儿到现在还让人唏嘘。

明朝最后那几年,国库早就空了,崇祯急得团团转,甚至不惜自降身份,好几次跑去跟大臣们求钱。结果呢?响应的人没几个,他老丈人周奎、太监王之心各掏了一万两,剩下的不是几百就是几十两,这点钱跟打仗的开销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崇祯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补充国库-也不愿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崇宁王)(图1)

崇祯估计当时都气懵了:你们现在不捐钱买刀枪,等李自成打进来,这些钱不都成他的了?李自成可不像我这么好说话!

后来李自成真攻破了北京,崇祯上了吊。农民军在北京城里一搜,好家伙,整整7000万两白银!其中大部分都是那些平时哭穷的大臣们藏的,周奎这个老丈人自己就藏了五十三万,平时标榜清廉的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府里也有上万两。最后这些白银全便宜了李自成,他临走前还铸成银饼,大摇大摆地溜了。为啥崇祯宁可去求,也不抄家呢?

其实崇祯心里也打过抄家的主意。早在他崇祯七年的时候,就有个武生员提议,让京城到地方的乡绅贵族捐点钱救急,结果话刚说完,就被朝臣骂得狗血淋头,还差点被抓进大牢。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崇祯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补充国库-也不愿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崇宁王)(图1)

虽然崇祯没真动手,但不是这招不行。比如名将孙传庭在陕西的时候,就顶着压力对乡绅贵族恩威并施,没用崇祯一分钱,也没加老百姓的税,硬是筹够了军费。说明这方法完全可行。

那崇祯为啥最后还是被钱困住了?主要两个原因。第一,那些能拿出钱的大佬,偏偏是崇祯的“自己人”。

这些人要么是功臣后代,要么是皇亲国戚,平时没实权,但钱袋子鼓得不行,茶叶、盐业这些暴利行业都被他们攥着,日进斗金不是吹的。可这些人有个特点——表面哭穷,内里富得流油。对这些亲戚下狠手,崇祯是真舍不得。

再说身边那些太监,他更下不去手。虽然灭了魏忠贤,但后来还是得靠这些奴才办事,挑的都是自己看着顺眼的,结果呢?李自成打来的时候,他拿出宫里最后一点钱想让他们卖命,拿了钱转头就跑,连个眼神都没给他。

崇祯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补充国库-也不愿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崇宁王)(图1)

所以啊,明朝末年,崇祯想找钱“补血”的对象,基本都跟他打断骨头连着筋。要想拿到军费,就得有壮士断腕的狠劲儿,可崇祯没有。

第二个原因,就是崇祯自己“能力跟不上”。这人吧,大局观一般,看人眼光也实在不咋地。他信重的大臣,十个里有九个是坑货,跟了一辈子指望不上;倒是那些被他猜忌排挤的,最后往往能为大明尽忠。而且他这十几年猜忌心重得要命,多少次能翻盘的好牌,都让他自己给折腾没了。

还有个毛病就是怕担责任,明明知道该休养生息,偏让大臣们冲前面;连南迁这种事,天津巡抚都准备好了,他就在那儿磨磨唧唧,说白了就是怕背“逃跑”的锅。

崇祯接手的时候是个烂摊子不假,他也算兢兢业业,可最后把他17年努力全葬送的,说到底还是他自己的能力和眼光问题。


上一篇: 他为何会被凌迟呢-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后代 下一篇:嘉靖时期出现许多顶级人才-明朝为什么偏偏走下坡路吗 (嘉靖时期出现什么事件)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