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亡国之君崇祯-临死前写遗诏的用意是什么 (亡国之君崇祯书籍)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亡国之君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时候的皇帝死后,依照惯例,大臣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布皇帝遗诏,发布皇帝对身后事做出的交代和分配,所谓遗诏,说白了就是说皇帝临死时所...

admin

聊聊崇祯那封血写的遗诏吧。古时候皇帝死了,大臣们第一件事就是公布遗诏,说白了就是皇帝临终前交代后事的话。一般遗诏都是皇帝自己写的,但明朝挺特别,很多遗诏都是人死了之后大臣代笔写的,内容跟皇帝自己想说的关系不大。

亡国之君崇祯-临死前写遗诏的用意是什么 (亡国之君崇祯书籍)(图1)

所以啊,明朝每次皇帝换人,后继的皇帝和朝臣们都有个机会,能借着这个机会收拾烂摊子,整肃朝纲。比如明武宗、明世宗死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徐阶就分别拟了遗诏,把两朝的弊政清算了一遍,朝野上下都挺认可。

但明朝有份遗诏特别不一样,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为啥说它特别呢?跟别的遗诏一比,确实有不少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这遗诏是崇祯自己写的,不是别人代笔;

其次,它不是写在纸上,是写在一件白衣服上;

再说了,这字也不是用墨写的,是崇祯咬破手指,拿血当墨写的;

最关键的是,这遗诏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敌人看的。

遗诏里写的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追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相貌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瓦解,免伤老百姓一人”(《明通鉴》第九十卷)。这份遗诏,更像一份罪己诏,或者说是一封悔恨书,里面有哀告,也有抱怨。

从李自成围住京师开始,崇祯就一直在念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唉声叹气地过了两天两夜。李自成攻破城之后,崇祯绝望中杀了嫔妃,逼死皇后,自己带着宦官王承恩跑到煤山寿皇亭。

寿皇亭啊,本来是崇祯练兵的地方,结果现在倒成了他的终点站。敌军都快到眼前了,崇祯心里清楚,有力气杀敌,却没本事挽回局面,绝望里还带着点羞恼。临死前有太多话想说,干脆脱了龙袍,咬破手指,带着满肚子的羞恼和悔恨,在那件白衣服上写了这封血书遗诏,然后上吊死了。

亡国之君崇祯-临死前写遗诏的用意是什么 (亡国之君崇祯书籍)(图1)

中国几千年历史里,皇帝被敌人杀或者俘虏的不少,但临死自己了断的,只有崇祯一个。作为亡国之君,亡国本身就是最大的耻辱了,按理说根本没必要写遗诏——一般遗诏要么指定继承人,要么给后人留点期望。崇祯没继承人,写遗诏确实没必要,可他不仅写了,还用血写在衣服上,这遗诏里其实藏着四层意思:

一是自个儿承认没本事,德行不够;

二是抱怨大臣们不忠,欺上瞒下,只顾自己,把国家都耽误了;

三是觉得没脸见祖宗;

四是求李自成别伤害老百姓。

其实第一条自责,说白了就是做样子,重点就是为了衬出第二条——“诸臣误朕”。要是说“没脸见祖宗”确实让他难过,那最后一条“任贼瓦解,免伤老百姓一人”,估计也就是个善良的愿望罢了。

所以啊,这血书遗诏里,崇祯最想说的就是“诸臣误朕”这四个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为啥崇祯临死会这么说呢?史学家们吵了好多年也没个定论。说实话,崇祯对明朝灭亡肯定有责任,但他刚当皇帝的时候,倒是挺有干劲的,果断收拾了魏忠贤的阉党,还惩治了不少贪官,想整肃吏治,改变朝堂上乌烟瘴气的样子,当时看着挺像个能中兴的君主。

可实际情况呢?他一个人勤勤恳恳,省吃俭用,但那些王公大臣们各怀鬼胎,都给自己留了后路,能干活的人少之又少。崇祯自己还挺自信,看人眼光不行,明朝后期选人的体制早就烂透了。他每用一个人,就失望一次。

亡国之君崇祯-临死前写遗诏的用意是什么 (亡国之君崇祯书籍)(图1)

朱元璋那会儿,管人管得严,用人有一套规矩。可到了明朝末年,国家机器都快不转了,这些规矩也早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官场上行贿成风,连吏部的大官都贪污受贿,上上下下腐败得不像话。崇祯后来也忍不住感叹:“张官设吏,原是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如同贸易”(《明季北略》卷十三)。那时候的官场,简直就像个权钱交易的市场。吏治腐败,才是所有问题的根儿。

这种人靠着钱和权爬上来,品行好不了。指望他们真心为国家办事,那不就是做梦吗?明朝眼看就要完了,崇祯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贪官、庸才、蠢货,他当然会陷入“用一个,失望一个”的怪圈,最后带着一肚子牢骚和悔恨,把祖宗的江山就这么交代了。崇祯这封血书遗诏,现在看过来,还是挺让人警醒的。


上一篇: 而其他大臣怎样才能获得它-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所穿赐服 (而其他大臣怎么造句) 下一篇:背后什么原因-为什么说唐德宗很像崇祯皇帝 (背后什么原因引起的)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