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都有哪些 (做侍卫朕)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锦衣卫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神秘劲儿,其实是明朝皇帝手里的一把特殊刀子。最早不叫这名儿,是明太祖朱元璋搞的“拱卫司”,后来改成“亲军都尉府”,管着皇帝的仪仗和侍卫,算是贴身保镖的头头。

但锦衣卫可不只是站岗的,他们的活儿杂着呢——“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说白了就是侦察、抓人、审问,有时候还得去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情报+执法队。
侦缉廷杖
“巡查缉捕”这活儿,是锦衣卫和其他朝代禁卫军最大的不一样。负责这个的是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加设的,专门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子。成化元年,又给了北镇抚司自己的印信,刑狱不用经过本卫,自己就能逮捕、刑讯、处决,普通司法部门根本插不上手。南、北镇抚司下面还有五个卫所,头儿叫千户、百户,再往下是总旗、小旗,普通兵士叫校尉、力士。
廷杖这事儿,估计大家都听过,就是把惹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打板子。行刑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受杖的官员得先扒了官服,用草绳捆趴地上,打80棍,每5棍换一个校尉,一共16人。板子打多重,全看监刑太监的表情:要是太监两脚外八字张开,受刑的人还能留条命;要是两脚尖并拢,那基本就交代了,直接打死。明朝总共打了500多次,杖毙的大臣有50多个,想想都瘆得慌。
作为皇帝的贴身保镖,锦衣卫得防患于未然。所以他们老往外跑,到处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逮着人就抓去审问。这活儿是皇帝特许的,慢慢就成了军事特务的标配。
洪武那会儿,锦衣卫老有虐待囚犯的破事儿,朱元璋火了,下诏烧了他们的刑具,废了审问权。结果朱棣一上台,又把权力全恢复了,还变本加厉,设了北镇抚司,专门管“诏狱”,抓人拷问不用经过刑部、大理寺这些正经部门。明宪宗成化年间,又给北镇抚司铸了独立印信,刑狱直接报皇帝,不用指挥使转达,这下权力大到顶了,成了皇帝直辖的“小法院”。负责侦察的叫“缇骑”,权力没约束,为了邀功请赏,就乱罗织罪名,冤假案子一抓一大把,搞得人心惶惶。
对外情报
搜集军情也是锦衣卫的老本行。《明实录》里记了不少,主要是探瓦剌的底。不光小旗,中高层军官也会被派出去境外侦察,命令他们去探地形、收集情报。反情报也是他们的重头戏,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发现藏着的奸细或者危险分子,锦衣卫都能直接抓,一点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