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宦官问题为何没有出现-明朝时期的宦官能够乱政 (清朝宦官问题解决了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宦官问题,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太监,是,宦官,的俗称,我们看古装剧看多了,容易形成一种误解,从中国的历史有了世袭制王朝开始,宦官就得先成阉人然后入宫,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的...
清朝的太监和明朝比,那真是差远了。别看安德海、李莲英在宫里挺受宠,可人家是真不敢乱来,明朝那些王振、魏忠贤,那才是权倾朝野的主儿。
太监,其实就是“宦官”的俗称。老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以为从有世袭王朝开始,当太监就得先净身进宫,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东汉之前,宫里当值的男侍也有不是阉人的;后来东汉觉得后宫女眷多,怕男侍和她们乱来,才全用了阉人。

咱们都知道,古代宦官是一股能左右朝政的势力,有时候比文官还能蹦跶,东汉、唐朝、明朝乱得最厉害,尤其是明朝。东汉和唐朝好歹是到中期宦官才嚣张起来,明朝不一样,从永乐帝朱棣时候,宦官势力就起来了。
起来到啥程度呢?随便提几个明朝太监的名字,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那都是说一不二的主儿,想出兵就出兵,想抓谁抓谁,西厂都能压着东厂和锦衣卫一头。他们还能不经过皇帝同意,给大臣安罪名,想怎么审就怎么审,在全国织了张阉党的大网,监视着朝堂内外,简直跟皇帝平起平坐。

除了不能生孩子,明朝太监混到顶尖,那真是钱权双收,就是名声臭。像魏忠贤,《明史》里记了不少他的风光事,一人得道全家鸡犬升天,“诏封忠贤侄良卿为肃宁伯,赐宅第、庄田,颁铁券”,满朝文武抢着拍他马屁,“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忠贤建祠......于是颂功德者相继,诸祠皆自此始矣。”
建祠本来是给有大功绩的人,魏忠贤功绩没多少,祸倒惹了不少,堂堂巡抚求着给他建祠,说白了,就是他权势太大,大伙想尽办法巴结罢了。明朝灭亡,内斗太凶,宦官是主力,可就算不看正史,光看电视剧也能发现,清朝太监可没明朝那么威风。

清朝也有几个风光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可他们再怎么捞钱、受器重,也到不了专权的地步,夹着尾巴做人还来不及。所以说清朝管太监挺有效,他们永远到不了明朝那种高度,清朝皇帝到底怎么管这些人的?
说白了,就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清朝从顺治时候就开始吸取明朝教训,严格管束太监。首先太监肯定要用,但得少,《清史稿》里写,顺治时候宫里太监才一千多人,顺治特意下诏说,我看历史,虞舜夏商时候根本不用阉人,秦汉之后用多了,祸事就跟着来了。

所以清朝的官吏绝对不许跟内廷太监结交,一旦发现,别怪我翻脸无情重重罚;顺治还在交泰殿立了块铁碑,上面写着:太监要是敢跟大臣勾结,乱议论朝政,给皇帝吹风打小报告,一律凌迟处死,够狠吧。
到了乾隆时候,宫里主子多了,太监也比顺治时期多,但限制在三千以内。从顺治到乾隆,四代皇帝下来,宫里太监最多也就三千,哪像明朝动不动几万人,人少自然翻不起大浪,这是清朝皇帝聪明的地方。

再就是清朝皇帝一直有意贬低太监的社会地位。康熙、雍正都公开说过,太监这东西本来就低贱,能让他们进宫给个品级,已经是格外开恩了。上行下效,乾隆时候去滦阳,有个巡检张若瀛逮住个不法太监,狠狠打了一顿板子,乾隆不仅没怪他,反而大大夸了张若瀛一顿,还给他升了职,这意思还不明显?谁敢给太监好脸色,皇帝就赏谁。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在管太监的制度上费了不少心思。康熙设了内务府管宫里的事儿,太监的管理机构敬事房归内务府管,关键是内务府总管可不是太监,是满族王公大臣,和珅就干过这活儿,太监想翻身?门儿都没有。皇帝和大臣盯着他们,太监想随便跟皇帝打报告影响大臣升迁,根本不可能。

清朝太监想混口饭吃太难了,在宫里走路不能大声,不能乱走,偷懒喝酒赌博说怪话,但凡有点错就得挨罚。乾隆管太监特别严,有个叫高云的太监,多问了点朝政的事,直接就被处死了,吓得其他太监连朝政边都不敢沾。乾隆对太监“屡加裁抑,以清风轨”,所以清朝太监整天提心吊胆,保命要紧,哪敢多嘴多舌。
乾隆在位60年,对太监的约束一直没松,规定宫里太监最高就四品,所以整个乾隆朝“宦官不敢为恶”。几代皇帝这么维持下来,清朝打压太监的大方向就定了,就算晚清出了几个大太监,他们也不敢把手伸到前朝去。

所以说啊,清朝管太监这一套,确实挺成功的。论管理手段,清朝皇帝是真有两下子。你要是在清宫剧里看到哪个太监为了求情找大臣甚至王爷,上蹿下跳随便吹风,那编剧要么不懂清朝历史,要么就是瞎编,靠电视剧了解历史,真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