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甲制在内容上有哪些差异-由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里甲制的实行旨在)
里甲制的实态与运行表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也就是说,由于各地旧有的社会政治结构颇有不同,里甲制尽管在全国保持了大体一致的外壳,但其内容在各地却有很大差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里甲制这东西吧,看着全国都一个样,其实里头门道可多了,各地玩得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因为各地原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差得老远,里甲制虽然在全国套了个差不多的大壳子,里头的内容却千差万别。下面咱们就聊聊这个,看看里甲制到底有啥花样。
有个叫上田信的学者就吐槽了,说以前研究里甲制老爱忽略地方差异,根本不对。他按各地实施情况,给里甲制分了三种类型。一种他叫华北型。元末明初那会儿华北打得稀巴烂,人少得可怜,明朝政府只能从山西这些地方拉移民过来凑数。这些移民组成的里甲,既不是一家人,也没有地主和佃户的阶级矛盾,说白了就是临时拼凑的班子。

另一种是江南型。长江三角洲那边,老早就靠田主和佃户的关系撑着社会了。朱元璋的政策也挺有意思:一方面让当地地主当里长,让他们成为里甲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把那些超出里甲管的豪强地主给收拾了。这样中等地主就能带着自耕农和佃农,干收税、修水利这些活儿了。
还有一种是华南型。像徽州盆地、浙东、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宗族势力特别大,里甲制就是直接按宗族组织来编的。不过上田信这么分,也只是个大方向,算是“理想型”吧。华北、华南的里甲里头,也可能有阶级分化,江南的里甲里,宗族关系也经常起作用,没那么绝对。
这么一看,朱元璋压根儿就没打算彻底改掉原来的社会结构,他就是想稍微调整下基层组织和生产关系,让社会少点矛盾,少点乱子。
制度作用
其实里甲制这概念,老早就有了。2700多年前管仲在《管子·立政》里就写过:五家编一伍,设个伍长;五伍为一里,设个里长。然后一级一级往上加,管理者也跟着加。这么一来,从穷乡僻壤到皇帝,就织成了一张大网,啥都在掌控里。
这种里甲制,不光能管日常治安,还能收税。打起仗来,甚至能直接征兵。说起来,现在的户籍制度,跟这个本质也差不了多少。
朱元璋在全国推行的里甲制,虽然是上面硬塞下来的统一组织,但挺能包容的,不管是地缘还是血缘的关系和组织,都能塞进去。
一方面,里甲主要任务是给政府干活儿,编的时候得让各里人丁事产差不多,所以那些大户扎堆的大村子,肯定得分开;另一方面,政府又想保住原来的地缘血缘关系,所以规定“凡编排里长,务不出本都”,搞粮长制的地方,也按“都”来分粮长管区。
说白了,朱元璋不是要扔掉原来的社会秩序,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把人住哪儿、地是谁的、赋役谁来担,这三件事绑死,让基层社会都听他一个人的。
从《教民榜文》这些文件能看出来,朱元璋心里想的里甲,可不只是收税。每个里甲都得是个管地方各种杂事的行政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挺封闭、大家认同一块儿的合作社区。里头的人要互相帮,也要互相盯着;本社区的人不能随便跑出去,外人也不能随便进来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