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恨蓝玉是因为他霸占蒙古妃子吗-霸占妃子只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杀蓝玉为什么不反抗)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蓝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手段比起刘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刘邦是精准打击,那朱元璋就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扫荡,通过制造,胡惟庸案,,朱元璋解...
说起朱元璋和蓝玉,可能不少人只知道朱元璋杀功臣,但具体怎么杀的,蓝玉又干了啥惹到他了,估计很多人说不清。
朱元璋收拾功臣那套,比刘邦可狠多了。刘邦算是精准打击,朱元璋直接就是地毯式扫荡,一个都不想放过。
先通过“胡惟庸案”把相权给解决了,但武将手里还攥着兵呢,这又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分封各地皇子,主要就是盯着这些武将;还弄了《大诰武臣》之类的军法,想约束他们。可开国那帮老将,一个个还是不老实,比如会宁侯张温,家里用的东西敢比皇上还讲究,但最出格的还得说凉国公蓝玉。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蓝玉捅了个大娄子。捕鱼儿海之战,明军抓了元朝的妃嫔,蓝玉一看人家漂亮,就给占了。这事儿可太不地道了,朱元璋一直对元朝俘虏挺客气,就想让人家觉得明朝仁义,好不战而屈人之兵。蓝玉这么一搞,明朝脸都丢尽了。朱元璋知道后,派使者把他好一顿骂。
八月蓝玉回京,朱元璋当着面就训他。本来要封他梁国公,就因为这事儿,改成了凉国公。梁国是富得流油的中原地界,凉国是苦哈哈的边塞,这一个字改的,意思明摆着——老子不高兴。而且给他丹书铁券上,还刻着他这破事,意思就是:你功劳是有,但错也不少,我都记着账呢。
可蓝玉压根没把这当回事,照样我行我素,《明太祖实录》里说他“专恣暴横”,这评价可够狠的。他偷偷养了几千奴仆和干儿子,这不就是想搞自己的小团体吗?还欺负老百姓,强占民田,人家告状,他直接压着不让说;打仗抢的战利品,该上交的,全让他自己吞了。
他还敢违法经商。家里房子、佣人成百上千,还在自家院子里开酒店商铺,用权力逼着老百姓跟他做买卖;又派亲信去云南,把盐引占了,靠权力兑盐。朱元璋最恨这个,连自己女婿走私茶叶,都被他给杀了。
朱元璋对蓝玉,那是一忍再忍,可蓝玉死不悔改。早年的“胡惟庸案”,蓝玉就掺和过,要不是看他还有点用,加上沾点亲戚,早就收拾他了。
洪武二十五年,蓝玉出征前,带着十几个部下去跟朱元璋告别。朱元璋说要单独聊,让他手下先走,结果没人动。蓝玉一挥手,他们才赶紧撤。这什么意思?将士只听蓝玉的,不听皇上的,朱元璋能不猜忌?到了边疆,他根本不管朱元璋“怀柔四海”的打算,瞎指挥用兵,最后军心散了,只能撤兵。将军擅自用兵,这可是帝王的大忌。
这时候朱棣跑到南京祭奠朱标,蓝玉以前在朱标面前老说朱棣坏话,朱棣早就恨死他了。一到南京,就到处传蓝玉的坏话,说他“尾巴翘上天了”,“要谋反”。朱元璋听了这些话,对老将们更不放心了。
年底蓝玉刚打完胜仗,又要求继续打仗,就想多立点功,混个太子太师当当。朱元璋没批,反而让他赶紧回朝。蓝玉心里不痛快,想到自己和胡惟庸有过勾搭,再看看这些年功臣的下场,越想越怕,怕秋后算账。
一横心,觉得现在还有兵权,干脆反了老朱家!他到处联系旧部,谋划造反。可朱元璋的锦衣卫啥都看在眼里,比他精明多了。
小编说:朱元璋杀蓝玉,一是他胡作非为,咎由自取;二是自己身体不行了,担心孙子朱允炆镇不住。手段之残忍,主要是因为蓝玉恩将仇报,朱元璋多次忍让,他却想反咬一口,只好拿他下手,以提醒其他人。
蓝玉是定远人,常遇春的妹夫,人高马大,脸膛红扑扑的,看着就不好惹。跟着朱元璋打仗立了不少功,加上常遇春推举,官越当越大。这时候就开始飘了,人一飘,毛病就全露出来了,慢慢就找不着北了。

平时吃喝玩乐,他也越界得厉害:帐篷上敢绣金龙,喝酒的杯子比皇帝用的还金贵。洪武那会儿,朝廷对穿什么、用什么管得严,文臣武将都有等级,好多功臣就是因为越界被赐死。明朝末年的李贽就说过,蓝玉占元妃、抢民田,这两条就够死了。

同年九月,太子朱标没了。这孩子被寄予厚望,突然死了,朱元璋差点崩溃。没办法,只能立朱允炆当太孙。可朱允炆太年轻,没经过啥事。朱元璋看他性格软,怕将来镇不住这群老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蓝玉揣着“造反计划”刚入朝就被抓了,第二天锦衣卫审,第三天就被朱元璋杀了。整个过程快得很,一代名将就这么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