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蒙古军队战斗力那么强-朱元璋是如何推翻元朝的 (蒙古军兵力)
对朱元璋推翻元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成吉思汗统领蒙古大军以来,蒙古兵的战斗力一直是让其他军队畏惧的,但是朱元璋却是带领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先后除去了陈友谅和张士诚,...
朱元璋推翻元朝这事,一直挺让人好奇的。蒙古兵自打成吉思汗那会儿起,战斗力就贼强,但朱元璋愣是带着徐达、常遇春这些大将,先把陈友谅、张士诚给收拾了,最后把元王朝给推翻了。

早在1360年之前,明军当时人可不少,每年要吃掉的粮食、花掉的军饷都是天文数字。朱元璋琢磨着不能光靠朝廷拨款,就搞了屯田制——不光自己人得种地,还帮着当地修水利。这么一来,明军的粮草充足了,打大仗也有了底气。
到了要决战的时候,陈友谅先来了个狠的,带了六十万大军猛攻朱元璋的边关重地洪都。明军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带着,硬是守了八十五天,愣是没让陈友谅的兵前进一步。
七月,朱元璋带着二十万大军反扑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干上了。陈友谅的军队人数比明军多三倍,朱元璋却用了个妙招:火攻。顶住陈友谅的一通猛攻后,明军一把火点着了陈友谅的船队,反败为胜,直接把陈友谅给打残了。
接着,朱元璋转头就盯上了另一个割据势力——张士诚的“吴”政权。
元末那帮势力里,张士诚最擅长的就是打防御战。早年起兵时,他就带着几万人守高邮城,硬是顶住了元军百万大军,死守四十天后反败为胜。这次也不例外,朱元璋把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围起来后,张士诚就死守不出。明军在平江郊外搭了三层木塔楼,用塔楼往城里射箭射弩,结果一点用没有。后来明军还动用了襄阳炮。
襄阳炮是铜铸的重型火炮,《明史》里说它威力大、射程远。平江之战里,这炮不光把城墙砸得稀烂,还有炮弹直接落进了张士诚的王宫里。
这场仗打得是真艰难,也是人类战役史上较早的炮兵、骑兵、步兵协同作战的例子。熬了八个月,明军总算攻下平江,灭了张士诚。这场战役不光政治意义大,军事意义更大——当时最擅长守城的张士诚都被打败了,从此再也没势力能挡住明军的脚步。
要说把这些战役比作现代拳王争霸战,那之前打陈友谅、张士诚,就相当于预选赛,目的就是拿到挑战“拳王”元王朝的资格。
但比起收拾陈友谅、张士诚,挑战元王朝看着简单,其实难得很。元末各地农民起义后,还没哪支军队能北伐成功过。再往前看,历史上也没哪位开国皇帝是从南向北完成大一统的。明军北伐元朝,不光是改朝换代,更是个大挑战。
最后明军成功了,除了战术和政治策略对路(两路北伐,先打山东再取大都,北伐时还坚持民族平等、军纪严明),军事上也准备得足足的。
最关键的是骑兵。明军是后来才训练骑兵,本来和专业蒙古骑兵比是有劣势的,但明军士兵也有自己的长处:长期严格训练养成的军令如山的作风,还有能吃苦的劲头。
明军能赢,就是把这两点优势玩到了极致。
明军和元朝主力骑兵的经典决战有两场,太原之战和定西沈儿谷之战。
太原之战,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明军大将带着兵本来想直扑太原,结果元朝名将王保保将计就计,提前带兵驰援太原,在郊外靠人数优势挡住了徐达的主力。徐达当时陷入了劣势,但他连夜发起突袭,带着主力硬闯元军大营,一番混战下来,消灭元军四万,俘虏四万。
要说太原之战是元军大意了,那定西沈儿谷之战更能看出明军的厉害。明军进军甘肃时,元将扩敦帖木儿反客为主,主动打兰州,想让明军去救,然后趁机包围。徐达带着兵赶到定西沈儿谷,和元军对上了。
当时明军人数少、后勤跟不上,没法耗下去。徐达用了个“疲敌计”:命令军队昼夜擂鼓、大声呐喊,假装要总攻,但就是不真的打,还多次击退元军的反击。几天下来,元军被拖垮了。徐达这时候下令总攻,连夜从中间突破直扑元军大营,一场厮杀后,俘虏了八万六千多人,缴获五万匹驼马,扩敦帖木儿带着一家老小跑了。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骑兵受的最大打击。
明军打仗确实厉害——冲击猛、军令如山、再苦的环境也能扛,最后才赢了朱元璋也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帝。往后好长一段时间,明军的威名都让敌人心里发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