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极为繁荣富足的朝代宋朝-为何会出现国富兵弱的现象
你真的了解宋朝为何会出现国富兵弱的现象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宋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其民间富庶程度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甚至远超盛唐...
宋朝为啥国富兵弱?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今天随便聊聊。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算是个相当繁荣的朝代,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都搞得挺溜,民间富庶程度甚至比盛唐还热闹。可就这么个“有钱”的朝代,打起仗来却老是被外敌按着打,最后只能往南跑,偏安一隅。为啥会这样?主要还是军事制度整的挺奇葩。
第一个原因:宋朝的主力军是禁军,号称八十万,其实战斗力拉胯得很。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估计是被五代十国那些武将夺权的场面吓怕了,生怕历史重演,就开始搞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把禁军兵权抓到自己手里不说,还搞了个“强干弱枝”的套路,让禁军成了绝对主力。
北宋初期的军队,主要有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所谓“强干弱枝”,就是定期从厢军、乡兵里挑精锐,组成东京的禁军。这么一来,中央的禁军就成了全国最牛的军队,地方势力想崛起?门儿都没有。
可禁军老从厢军、乡兵里抽人,这俩的战斗力自然就下来了。《宋史·兵志》里说,“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厢军因为老不上战场,时间长了,就慢慢变成了干杂活的“役兵”。乡兵本来就不是全职武装,除了跟辽、西夏接壤的地方还能打打,其他地方的乡兵跟农民基本没两样了。
两宋打仗,主要靠禁军。可时间一长,禁军的战斗力也崩得厉害。钱穆《国史大纲》说,北宋初禁军才二十万左右,后来越扩越多,到中期就八十多万了。《续资治通鉴》里也提到,“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所以八十万禁军这数字,还真没瞎吹。
既然禁军人这么多,战斗力为啥还这么差?主要是兵源素质太差了。厢军、乡兵本身就不行,禁军挑人的质量自然跟着下降。到了北宋中期,朝廷不光继续从厢军、乡兵里挑人,还从民间招了好多兵,灾荒年干脆直接把流民拉进禁军。这么一来,禁军的兵源能好吗?到了北宋末,禁军里的骑兵居然有连马都不会骑的,笑死。
除了兵源差,人一多还杂,军队里腐败也特严重,吃空饷那叫一个猖獗。到了北宋末,金兵打过来的时候,禁军号称八十万,京师三衙能调出来的军队才三万多,宗泽他们没办法,只能临时拉人抵抗。
第二个原因:更奇葩的“内外相维”制度,搞得兵无常帅、将不知兵。
光限制地方军队还不够,赵匡胤觉得还得把武将的权力再收一收,于是搞了“内外相维”制度——把禁军分成两拨,殿前军守京城,侍卫亲军驻各地。
这么一来,京城一直有精禁军守着,地方要是造反,朝廷能快速调兵平了;要是京城出事,各地的禁军加上地方军,也足够回来救驾。内外互相牵制,国家是稳了,可军队的战斗力也跟着遭了殃。
宋朝还规定,京城和地方的禁军得定期换防,叫“更戍法”,而且将领不跟着军队走。士兵老换地方,时间长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么干确实防着武将做大,可军队的凝聚力、忠诚度全没了,打起仗来谁肯拼命?
“兵无常帅、将不知兵”虽然防着武将,但将领的才能根本发挥不出来,军队也没啥凝聚力,打起仗来能行吗?
第三个原因:统兵调兵制度复杂得要命,军队战斗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宋朝官制有个特点:权力分散。军队系统也一样,为了让皇帝牢牢抓着军权,把军权拆得七零八落,再加上“以文制武”那一套,军队战斗力能好才怪。
禁军系统里,殿前司管殿前军,侍卫亲军司管侍卫亲军。后来因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长官老空着,侍卫亲军司又分成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一个管骑兵,一个管步兵。这三个司合起来叫“两司三衙”。
宋朝还把统兵、调兵、率兵的权力彻底分开了:“两司三衙”只能管兵,调兵归枢密院,打仗的时候皇帝再亲自派人带兵。统兵的不管调兵,调兵的不管带兵,“率臣”平时又不碰军队,这么一来,皇帝就把禁军抓得死死的。
兵部也算军事系统,但为了防止宰相插手军事,兵部只管些兵卫、仪仗、武举、民兵、厢军这些杂七杂八的,还有武将升迁、地图仪仗这些,基本就是个服务部门。而且武将升迁归兵部,但具体选人却不管——元丰改制前归审官西院,改制后归吏部,乱不乱?
宋朝还有个坑爹的制度:监军。目的是“以文制武”,打仗前派文官或太监去监军。这些人不懂军事,却能管着武将,甚至直接指挥打仗。更离谱的是,武将连制定战略的权力都没有,全得听中央的。这么打仗,能赢吗?
这么复杂的制度,朝廷确实把军权抓得死死的,统治是稳了,但军队战斗力也被废得差不多了。宋朝初年军队还比较能打,这点毛病不明显,到了末期,这毛病直接要了命。
第四个原因:“燕云十六州”丢了,宋朝只能被动挨打。
除了军队不行,宋朝老被动,还因为“燕云十六州”丢了。俗话说“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丢,中原王朝的北方防线基本就崩了。
燕云十六州,大概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北边,还有河北、山西北边的地儿,包括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这些州。这地方地势高,易守难攻,一直是中原政权东北边最重要的防线,太关键了。
燕云十六州一丢,华北平原北边就没险可守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在富庶的平原上随便跑,一天就能到黄河边。北宋想收复这地方,结果失败了。面对契丹的威胁,在吕夷简的建议下,只能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修个大名府,搞个内部防线挡着契丹。可惜,这防线哪有燕山那边的天然防线好使?
整个北宋历史,燕云十六州本来是中原的防线,结果反倒成了北宋北伐的障碍。北宋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只能挨打,根本没法主动进攻,所以打仗基本就是守,很少主动打出去。
第五个原因:北宋的对手也太强了,辽国跟以前的游牧民族不一样。
五胡乱华之前,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也威胁中原,但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加上部落联盟那种松散的统治,根本凑不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中原王朝构不成致命威胁。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期间虽然出了不少残暴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像北魏、北周这些,都在积极学中原的东西,吸收汉族人口,游牧民族的发展一下子就快起来了。
到了隋唐、五代十国,游牧民族不再松散,建了契丹这么个大国。契丹跟以前的游牧民族不一样,生产方式跟中原不同,但组织架构已经很先进了,有完整的统治体系,还搞集权,甚至搞了“一国两制”——自己保持游牧那一套,燕云十六州则用中原的统治方式。
从契丹开始,辽、金、蒙古、西夏这些政权,都摆脱了游牧民族松散的结构,能调动更大的力量打中原。这时候,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才是毁灭性的。
契丹比北宋早立国50多年,北宋还在忙着统一中原的时候,契丹已经是个大国了。北宋唯一能打败契丹的机会,是耶律贤被杀之后,可惜“雍熙北伐”搞砸了。
“雍熙北伐”后,北宋再也没能力北伐了。后来辽国衰弱,北宋也跟着衰弱,最后俩都被金国灭了。到了南宋,面对崛起的蒙古,初期靠募兵制还能打打,后来也只能缩在南方苦苦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