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出现煽乱朝纲的现象-宋朝是太后-垂帘听政-最多的朝代 (为何没有出现红月亮呢)
中国古代维护男权,因此严格限制后妃干预朝政,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上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还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朝政中来,一直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皇室中,家和国是难以分割的,后妃作为...
中国古代虽说一直讲究男权,对后妃干政管得挺严,历朝历代都有限制,但后妃们还是总能找到法子掺和朝政,这事儿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其实也挺 unavoidable 的。毕竟在皇室里,家和国哪分得那么清?后妃是皇帝家里人,她们的想法多少会影响皇帝,间接就扯上国家政治了。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制度史》里就提过:“古代政治,家国无殊。一家之中,男女固并有治家之责。推此义以言国政,则后妃夫人,亦当辅佐其君子以理国。”这么看,女性参政从古就有,而且挡不住。
后妃参政嘛,大概能分成两种:直接上手和间接影响。
直接参政,就是后妃直接掺和朝政,一般是在皇位交接或者国家特别乱的时候,帮着皇帝稳住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太后,得皇帝和大臣点头,才能垂帘听政。
间接参政可比直接的多。那些得宠的后妃,靠着身份方便,通过皇帝对朝政发表点意见,就能影响决策。史料里这种记录一抓一大把。
有的后妃参政不光没被骂,还被写进史书让人夸,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劝谏太宗可圈可点。但也有后妃为了自己和家族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害人,最后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共有29人,西汉2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2人,宋9人,辽3人,元4人,清1人。宋朝就占了九位,十次垂帘,这比例可真不低。
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为什么这么多?
1、 扶持幼帝
首先,得扶幼帝。宋朝有好几个皇帝即位时年纪小,仁宗13岁,恭宗才四岁。这么小的娃哪能管国家?自然得有人辅佐。母以子贵嘛,太后出面再合理不过。加上宋朝崇尚孝道,给太后垂帘找道德依据也容易。这五个幼帝里,四个都有太后垂帘:刘太后帮仁宗,高太后帮哲宗,谢太后帮恭帝,杨太后(度宗的淑妃)帮端宗、怀宗。不过刘太后和高太后干得久、影响大,谢太后和杨太后那会儿南宋都快乱了,垂帘也没真干成啥。
2、 皇帝病重
其次,皇帝病重。比如英宗刚即位就病重,曹太后垂帘听政。《宋史》里记着:“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后面还详细写了大臣怎么安排垂帘的事。神宗末年病重,也是高太后垂帘。
3、 帝统不正
再者,帝统不正。宋朝不少皇帝不是嫡长子,比如太宗是太祖的弟,英宗是宗室过继来的,这帝位合法性就有点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有人辅政证明合法性。以前朝代可能靠大臣,宋朝却选太后。皇帝年小要太后,帝统不正也要太后,挺有意思。
宋朝除了太宗,还有英宗、徽宗这些帝统不太正的,英宗最典型,仁宗没儿子,从宗室里挑了他,不符合嫡长子制,就得太后出来辅政,稳住交接。
4、 朝局动荡
最后,朝局动荡。北宋末年金兵打过来,张邦昌立伪楚,册封孟皇后垂帘;南宋初年苗傅、刘正彦兵变,孟太后又垂帘了一次。南宋末年的谢太后、杨太后,也都是因为政局动荡才出来管事。
宋朝这么多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不会危害朝廷?
1、 太后的自我约束
首先,太后们自己挺克制。以前汉唐后妃野心大,宋朝太后也有想掺和的,但多数时候安分。毕竟后宫斗争狠,她们觉得参与政治能保地位。但宋朝史料里,太后垂帘大多是先皇遗命,或者皇帝大臣再三请求,自己主动要求的少。比如向太后拒绝徽宗听政的请求,说“皇帝长成,本不须如此,只为再三坚请,故且勉从,非久便当还政”,表示不会像刘太后、高太后那样一直掌权。
2、 约束外戚
其次,她们管得住外戚。以前太后参政重用外戚,搞外戚政治,但宋朝终其朝代都没这事儿。太后有意抑制外戚,选皇后也挑没落的家族,免得乱政。曹太后时,大臣想升曹佾为使相,她死活不让,说“外家恩泽,方欲除损,又可增长乎?”
3、 外戚对太后的帮助很少,甚至拒绝帮助
再者,外戚也不太掺和。太后政治和外戚政治常一起,但宋朝外戚也懂克制。比如南宋吴太后垂帘,她弟吴琚劝她别太久,赶紧立皇子撤帘,吴太后听了,只垂帘六个月就还政了。史载吴琚奏东朝说:“垂帘之事,止可行之旬浃,久则不可。”
4、 来自大臣的监督
最后,大臣盯着紧。宋朝士大夫责任感强,对太后越权行为坚决抵制。刘太后死后想留杨淑妃摄政,御史中丞蔡齐直接反对,说“上春秋长,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硬是把遗诏改了。刘太后垂帘时,大臣还献《王凤论》暗示她抑制外戚。就算刘太后有点野心,士大夫也毫不留情地拦。
宋朝太后多次垂帘但没搞乱朝政,跟开国定下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这些国策有关,把太后和外戚势力压得挺死。
这也导致太后垂帘挺无奈,说明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太后再有权,也是皇权的补充,有用时就上,没用就得撤帘。宋朝士大夫把国家当自己的,觉得太后听政是权宜之计,只要能保赵宋江山,他们不反对,但太后要是坏了规矩,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太后参政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有帮着稳政的,也有为了私利祸害朝政的,总体弊大于利。但宋朝特殊,九位太后十次垂帘,没造成大危害,反而在主少国疑时稳住交接,动荡时安定人心,也算难得。
在历史上,宋朝士大夫最有责任感,直言敢谏是出了名的,连皇帝都敢惹,因为他们真把国家当自己的,皇室不好,他们利益也受损。所以国家特殊时期,他们不介意太后垂帘,只当是权宜之计,关键是要让赵宋王朝更好或者能继续,他们的利益才有保障。
要是太后违反了礼制规定,士大夫肯定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拦,他们对皇帝都这样,何况是太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