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的宠将,殿前禁军统帅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代周建宋,北宋统治政权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北宋王朝在立国之初,就秉承了...

admin

公元960年,后周柴荣手下的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硬塞了件黄袍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当了皇帝,宋朝算是正式开张了。

刚建国那会儿,宋朝继承了周世宗柴荣那时候还没使完的劲儿,挺能折腾的,先收拾南边的小势力,再慢慢啃北边的,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总算把大半个中国给捏手里了。

可话说回来,宋朝跟东北边的辽国、后来西北边的夏国掐了一百多年,结果呢?老是吃亏,胜少败少,真是气人。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图1)

宋朝跟辽国掐架,一开始就是因为地盘的事儿,具体说就是“幽云十六州”这地方归谁管。

大伙儿都知道,“幽云十六州”这地方,从秦汉到唐朝,都是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军事价值老高了,一直都在咱们手里。

到了公元936年,五代十国那会儿,后唐的大将石敬瑭(他是沙陀人)反了,后唐派兵打他,眼看太原城就要被攻破了。

石敬瑭在太原城里急得团团转,没办法,就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求援,说您帮我打退后唐,我把“幽云十六州”都给您!好家伙,这一送,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就这么没了。

到了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带兵打北汉,北汉那小皇帝一看打不过,直接投降了,北汉就这么没了。

北汉立国28年,就这么game over了。赵光义觉得挺顺,顺手就想把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也给拿下来,想一鼓作气。

结果呢?公元979年和986年,宋朝跟辽国在幽州打了两场大仗,每次都被辽国揍得鼻青脸肿,惨败收场。

从这以后,宋朝就彻底蔫了,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守,一直到灭亡,都没敢主动打别人了。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图1)

到了1004年,辽国太后萧燕燕(就是著名的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耶律隆绪,带着契丹骑兵一路杀到中原,兵临澶州城下(就在现在河南濮阳一带),这下宋朝可慌了。

没办法,宋朝只能跟辽国签了个“城下之盟”,每年给辽国送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换暂时的和平。

(具体就是每年给辽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宋真宗还认了辽圣宗当干兄弟,管萧太后叫婶婶。这次签约在澶州,所以叫“澶渊之盟”)

再说说跟西夏的事儿。

可西北那边,党项人(就是后来的西夏)慢慢崛起了,宋朝跟西夏之间,打还是和,成了宋朝外交的老大难问题。

1038年,党项头子李元昊自己称帝,国号叫大夏(就是西夏),宋朝和西夏的矛盾一下子就炸锅了。

1040年,西夏军队三番五次打宋朝,三川口、好水川这几仗,宋朝全输了,被打得找不着北。

1048年,李元昊被他儿子宁令哥(被国相没藏讹庞怂恿)给捅死了,西夏后来就换了李谅祚、李秉常当皇帝。

1071年,西夏内部乱糟糟的,宋朝觉得机会来了,派了五路大军去打西夏,结果又被西夏给揍了。

没办法,宋朝又得服软,每年给西夏送岁币,求人家别打了。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图1)

到了1127年,靖康之变,金国大军攻破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俩皇帝以及一大堆大臣百姓都抓走了,北宋就这么没了。

说起来,宋朝从建国到灭亡,一百五十多年,跟辽、西夏、金这些政权打了无数仗,就没消停过。

可奇怪的是,宋朝老是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说说客观原因。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跟北边的游牧骑兵比起来,差远了。

西北的党项人、东北的契丹人、女真人,都是游牧民族,人家马术好,射箭准,骑兵集团作战,在草原上打仗,那优势太明显了。

宋朝呢?马不够,军队主要是步兵,跑到陌生又险恶的地方打仗,根本发挥不出优势。

还有,“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占了,中原北边的天然屏障(比如燕山山脉)没了,辽金骑兵可以随便往南冲,宋朝连个像样的防守都没有。

阴山、燕山、恒山这些山,以前都是中原王朝挡游牧民族的天险,现在全丢了,辽金骑兵想打就打,宋朝军队没地方守,怎么打得过?

客观上,宋朝本来就挺吃亏的,可要说主观上,问题更大。为啥这么说呢?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图1)

就拿第一次打幽州来说,赵光义刚打下北汉的太原,将士们累得半死,他却不管不顾,急着北上打幽州。结果呢?被幽州城挡住,辽国援兵一到,宋军被前后夹击,直接崩溃了。

第二次打幽州,赵光义又犯傻,觉得辽国小皇帝年幼、太后是个女的,想趁虚而入,结果又被辽国一顿胖揍,啥也没捞着还亏了本。

1125年,金国大军第一次打到开封城下,围着打。还好各地宋朝援兵陆续赶到,金国才暂时退了。

结果呢?宋朝统治者没从失败里吸取教训,不加强防守,反而把各地援兵赶走,一个劲儿地跟金国求和。金国回去缓了劲儿,卷土重来,开封城破,北宋就没了。

这么一看,宋朝打仗老输,首先就是战略指挥上太离谱了,决策错得一塌糊涂。

再说说军事制度的问题,这也是老输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赵光义都是武将出身,靠军事政变篡的位,所以他们特别怕手下的武将太厉害,会学他们造反。

赵匡胤先是用“杯酒释兵权”把一批老将哄回家养老;然后搞了个枢密院管调兵、三衙管带兵的制度,把“发兵权”和“带兵权”分开了。

(就是兵符从枢密院发,但枢密院不能直接带兵;士兵归三衙管,但三衙不能自己决定打仗。)《靖康要录》里就是这么说的。

不仅如此,宋朝还搞了个“更戍法”,频繁调动士兵和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和将领都不熟,这仗还怎么打?

还有,宋朝一直“重文轻武”,让文官当军队的最高领导,监督武将打仗,这都成规矩了。

更离谱的是,宋朝为了限制武将,搞了个“将从中御”,简直脑子进水。

“将从中御”就是皇帝和朝廷在前线打仗前,先画好“阵图”,让武将必须按图排兵布阵。

说白了,就是皇帝和文臣坐在京城,凭想象画好怎么打仗,让前线的武将必须照着打。

这完全违背了打仗的基本原则,太荒唐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不懂,宋朝这种自己都不了解情况、更不了解敌人的打法,不打输才怪。

宋朝搞这些军事改革,说白了就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怕武将造反。

从某个角度看,这改革确实加强了皇权。

可问题是,这皇权强化是用军队战斗力换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宋朝军队在外战场上窝囊废一个。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图1)

最后,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宋朝长期“积贫积弱”,这也是打仗老输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宋朝经济挺发达,文化也繁荣,按理说国力不差,可实际上呢?财政一直很紧张,钱不够花。

为啥没钱?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冗官冗兵”。宋朝权力太集中,养了太多太多官员和士兵,工资和军费开支巨大,国库根本扛不住。

虽然宋朝军队人多,但因为前面说的那些军事制度问题,实际上战斗力弱得可怜。

第二,“岁币”问题。每年给辽国、西夏送那么多白银和绢,时间长了,国库被掏空,老百姓也穷了,国家想富强都难。

谁都知道,打仗是要花钱的,宋朝自己都穷得叮当响,哪有钱加强国防?军队战斗力想提高?根本不可能。


上一篇: 北宋名臣张齐贤简介-为相前后二十一年-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 (北宋名臣张齐贤) 下一篇: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