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银有什么关系-明朝的覆灭 (与白银有什么关联)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抚朱纨,服毒自杀了,三年前,这名军事才华出众的帝国官员,被嘉靖皇帝任命为浙、闽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平息东南沿...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巡抚朱纨服毒自杀了,这事挺让人唏嘘的。
三年前,这军事能力在线的官员,被嘉靖皇帝派去浙闽当最高军事指挥官,专门收拾东南沿海的“倭寇”。
朱纨这人挺刚,一上任就有人给他递话,说富贵升官随便挑,他压根没搭理。直接来狠的,“革渡船,严保甲,一刀切了所有私市”,沿海的走私被他压得死死的。
当时整个帝国都清楚,所谓的“倭乱”,大多是靠海外贸易吃饭的浙闽人,真正的日本浪人没几个,还都是被中国大海商雇的。
朱纨严格执行海禁,军事手段也硬,先后抓了当时最大的两个海商头子——许栋和李光头。
他给朝廷报捷的奏疏里,直接戳破:浙闽的世家大族和“倭寇”勾结呢。
这话相当于在浙闽豪强家族群里炸了锅。两省的豪门立马动用官场资源反扑,浙闽籍的言官们轮番上弹劾,一边说抓的许栋、李光头都是良民,不是海盗,要求轻判;一边说朱纨污蔑士大夫,瞎带节奏,让皇帝赶紧收了他的兵权。
结果呢?朱纨直接下令,把抓来的96个“倭寇”“海盗”全给砍了。
这下浙闽士大夫慌了,又弹劾他“擅杀”——帝制时代,生杀大权是皇帝的,他私自杀人,就给了别人告他谎报军功、越权的把柄。
转眼间,“禁海”能臣朱纨,成了帝国的待罪之臣。
他感慨得挺无奈:“去外国盗容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沿海的盗还算容易,去穿官服的盗最难。”
绝望中,朱纨喝了毒药自杀。临死前说:“就算皇帝不想弄死我,闽浙人也得弄死我。”
这算是个时代的悲剧吧。一个清正又有能力的官员,死守一条过时的海禁政策,最后连自己都被时代吞了。
朱纨死后17年,1567年,隆庆皇帝上台,顺应形势开了海禁。这下好了,世界上的白银终于能名正言顺地往中国流了。
从这时候起,到大明完蛋,大概77年,大明迎来了它的“白银时代”。
一个帝国,生死全靠白银撑着。
1542年,三艘从日本往漳州跑的商船,半路被截了,船上装了3000公斤白银。当时海上跑中日贸易的船差不多有十来艘,运到中国的白银少说也有2万公斤。
可这都是非法走私。
嘉靖年间的“倭乱”,一大诱因是日本发现了大银矿。浙江、福建、广东的商船就一个劲儿往日本九州跑,拿东西换白银。
1544年,一艘中国船被风吹到朝鲜,朝鲜人问他们干啥去,船主说:“去日本换银子,让风吹这儿了。”
这说明,中国商人为了搞白银的中日海上走私,早就开始了。
历史学家算了算,1540到1644年这100年,平均每年日本往中国运75吨白银,加起来差不多7500吨。
1545年和1548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挖到了超大型银矿。之后,低成本的美洲白银通过各种渠道——贸易、走私、海盗抢、战争赔款——哗哗往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国家流。
但这些流到欧洲的美洲白银,最后大部分都装船运到了中国,买中国货。
一条路线是:西班牙“无敌舰队”从墨西哥、巴拿马、秘鲁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果阿,中途买买卖卖。到了果阿再装上从中东流过来的白银,经马六甲到澳门。葡萄牙人用这些白银在日本、印度、中东、欧洲各地买中国货。
光葡萄牙船,每年从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就有6000到3万公斤。
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建了殖民首府。之后美洲白银直接跨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再转手到中国,这就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成了明朝晚期美洲白银进中国的主要道。
数据显示,1590到1644年这50年,通过美洲-菲律宾-中国这条线,中国总共弄到了4620吨白银。
数据摆这儿了:明朝晚期,日本和美洲加起来产了那么多白银,三分之一到一半最后都流到了中国。
明朝中国当时被叫作世界白银的“吸泵”,把全球的白银都吸过来了。
没办法,中国制造太能打了,天下无敌。整个世界都靠中国出口的便宜好货活着——茶叶、瓷器、丝绸、棉布、药材啥的。可站在中国看世界,其他国家能卖给中国的货少得可怜,只能用白银来换。史书上写,外国船来中国,“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难怪后来清朝皇帝总说“天朝上国,啥都不缺”,这其实是明朝三四百年一直贸易顺差惯出来的毛病。
说个有意思的例子。1637年,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第一次到中国,英国人美得以为能狠狠赚一笔。结果呢?一件英国货没卖出去,光扔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拉了一船中国货回去了。
明朝对外国货不感冒,但对洋钱(白银)咋这么痴迷呢?
在白银大量进来之前,明朝的法定货币已经崩了。
明朝刚建国时,唯一法定货币是铜钱。7年后,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大明通行宝钞”,明朝进入纸币时代。
为啥改铜钱为纸币?官方说三点:一是铜矿不够,民间得拿铜器上交,劳民伤财;二是有人私铸铜钱,捣乱货币秩序;三是铜钱太重,长途交易携带不方便。
道理都懂,但明朝发纸币,压根没准备金这概念。
现在金融常识是,印多少纸币得有对应的钱兑着。当时连最早发纸币的宋、元都没这概念,以为印纸钱就能发财。元朝为啥完蛋?一大原因就是滥发纸币搞通货膨胀。
朱元璋光想着学宋元印钱,想印多少印多少,爽得很,却没想过元朝真正的死因是啥,还以为是靠自己的雄才大略打垮的。
大明宝钞从出生那天就开始贬值。
控制不住贬值,朝廷就多印,结果贬得更厉害,死循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宝钞才发15年,价值已经跌到官方定价的四分之一。到宣德十年(1435),发了60年,宝钞对白银的市价比降到1000贯抵1两(官方是1贯抵1两)。也就是说,60年间,法定货币贬值千倍,跟废纸差不多。户部调查后说,民间交易只用金银,没人用宝钞。
面对宝钞刹不住车的贬值,朝廷操作也挺奇葩:一开始用权力禁止民间用铜钱、金银交易,后来想回笼旧钞,结果还想用新钞搜刮老百姓的白银,彻底搞砸了。
直到宝钞发了差不多100年,也就是正统到成化年间,宝钞在民间彻底绝迹了。这时间点和元朝寿命(97年)差不多,但明朝没完蛋,全靠朝廷变通。
从正统到成化,朝廷慢慢放开“银禁”,“朝野率皆用银”,相当于被迫放弃崩盘的法定货币,重新用白银当硬通货,救了明朝经济。
到嘉靖末年,明朝收税基本都用白银,连军饷、工程、政府采购都花白银。
这说明,1560年左右,虽然朝廷没承认白银是法定货币,但现实中,白银已经是帝国的第一货币了。
白银一旦成主要货币,产量就关乎帝国生死。可中国自己产的白银太少,明朝中后期在广西、云南加大开采,还是远远不够用。
救命稻草就是我前面说的海外白银——日本的和美洲的。
这里有个挺巧的时间点:明朝需要大量白银时,日本和美洲的银矿刚被发现,大航海时代也来了。
嘉靖时期虽然海禁得严,走私其实没断,沿海人民照样拿中国货换世界白银,浙闽两省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从大海商、豪强到朝中官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但也正因为嘉靖时期,海上走私被当成“倭乱”的政治问题提了出来。
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朱纨当浙闽巡抚开始,明朝对之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走私开始收紧。朱纨杀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告发士大夫勾结“倭寇”,后来胡宗宪抓大海商汪直,都是政策收紧的表现。
可这把双刃剑,切断了白银输入,不仅引起浙闽内部反抗,光是对明朝货币供给来说,就已经造成白银紧缺了。
所以1567年,隆庆皇帝一上台,帝国快撑不住了,赶紧开了“海禁”和“银禁”,用宽松政策让白银流进来。海量白银缓解了明朝的经济危机,还促成了张居正改革,增强了朝廷财政,让“万历三大征”有钱打。
如果嘉靖再多活10年,或者隆庆没开关,继续严苛海禁,明朝能不能撑到17世纪,真不好说。
可以说,明朝最后的命,是白银给的。
辩证法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明朝靠白银续命,最后也因白银而死。
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可能有人不知道,这萌芽,正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和进口催出来的。
白银有点像现在的外汇,为了换外汇,明朝搞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经济,整个社会往专业化、商业化,甚至跨国跨区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国内外对丝织品、棉布需求大,越来越多的地不种粮食改种桑麻,越来越多的人转行搞纺织贸易。这些地方的人得风气之先,在海外贸易的灰色地带赚得飞起,成了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
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江南、沿海被冲得七零八落。
白银大量涌入,财富暴涨,也改变了当时人的金钱观、消费观和社会关系。
我们熟知的《金瓶梅》这些晚明清色小说畅销,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阅读情趣的产物。一些保守的人警惕了,认为拜金主义、奢靡消费是世风日下,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对白银太渴望。他们呼吁大家回到明初那种纯粹的自然经济。
回去是不可能的。
但朝廷真正的隐忧,不在于白银引起的商业发展和风气变化,而在于国家彻底失去了货币控制权。
早在弘治时期(1488-1505),户部尚书丘濬就从统治需要出发,说君主必须垄断货币权,要是朝廷放弃铸币权,社会就乱了。
前面说过,明朝法定货币大明宝钞因滥发崩溃,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但中国自产白银太少,政府没法铸币和发行白银。虽然朝廷长期没承认白银的法币地位,但默认了它的重要性,而政府手里又没白银,大量进口白银被外贸巨商掌握,相当于把金融命脉交给了商人。
以丘濬为代表的官员,早就预见到了:国家垄断货币权的历史,在明朝中后期结束了。国家权力会被大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进口货币的商人妥协,搞出一系列重商政策。著名的“一条鞭法”,就是政府、商人、社会博弈的结果。张居正说“一条鞭法”是“势所必然,势所必行”。顺应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朝财政收入在“一条鞭法”全面实施后翻了一倍,从一年200万两白银飙升到400万两左右。
然而,巨大的危机悄悄来了。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写过很多,比如气候、灾害、民变、满洲崛起、党争,甚至最后一位皇帝努力自救但方向错了。应该说,任何朝代沦丧都是综合因素,白银也参与了埋葬明朝的过程。
虽然明朝皇帝一直抗拒海外贸易,不到绝路不开海禁(隆庆开关),但事实上,通过白银,明朝在15世纪末后的大航海时代中,成了世界经贸中心。有学者指出,“丝银对流”贸易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
明朝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和全世界共命运。
1620年代起,欧洲爆发贸易危机,西班牙等国家搞重商主义,开始遏制白银外流。中国商船原来每年有40多艘停泊马尼拉,到1629年只剩6艘。贸易萎缩,流入中国的白银锐减。
1634年,西班牙颁布紧急征税令限制贸易。
1639年,中国商人在马尼拉被西班牙人和土著大屠杀。
1640年,日本断绝了和澳门的所有贸易。
1641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占领,印度果阿港和澳门的贸易线也断了。
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急剧下降。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崇祯时期。
朝廷早就失去了货币控制权,常年对后金、对内乱打仗都需要巨额财政,可就在这时候,世界不太平,经济危机来了,白银输入通道几乎全断了。这就是崇祯时期朝廷一直缺钱的深层原因。崇祯朝的悲剧,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朝廷的应对办法是加税。1618到1636年,18年间,七次增税应付满洲入侵和农民起义。这些新增税收从社会上抽走大量白银,让处于经济衰退和灾害频发期的社会雪上加霜,引发更多民变,明朝一步步走进死循环。
帝国的贪官和巨商,本来就有窖藏白银的习惯,巨额白银被藏进地窖,退出流通,像进了黑洞。现在白银紧缺,民间也恐慌,纷纷窖藏白银自保。结果,海外流入的白银少了,国内流通的白银也少了,造成严重银荒。
1642年,崇祯让户部发行5000万贯纸钞,每贯兑白银0.97两。这是想明抢老百姓的白银,当时的人评论说,“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1643年,安徽桐城人蒋臣到京城当户部主事,他经历过家乡民变,在日记里说,如今天下赤红如血,流民万里,无非就是穷光蛋去抢富户的银子罢了。
一年后,明朝覆灭。死因之一,被诊断为“白银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