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北宋的皇帝大多都比较懦弱 (揭秘为什么徒弟都怕郭德纲)
1004闰9月,辽军在承天皇太后和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南下,入寇宋境,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推进到黄河北岸的澶渊,此地距离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仅仅只有100公里左右,但是,彼时的宋军主力部队在此进行了顽强抵抗,遏...
1004闰9月,辽军打着承天皇太后和圣宗的旗号,浩浩荡荡杀进宋地,俩月下来,愣是打到了黄河北岸的澶渊。这儿离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就一百公里出头,眼瞅着就要兵临城下了。结果宋军主力在那儿顶着,硬是没让辽军再往前挪一步,两边就这么僵住了。你要说当时宋军多能打吧,其实也不至于,但好歹没当场崩盘。
不过早先辽军刚入境那会儿,参知政事王钦若就偷偷跟宋真宗商量:“要不咱跑江宁躲躲?”要不是宰相寇准拗着脖子反对,非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来撑场面,指不定《澶渊之盟》是签不成了。真要真宗跑江南去了,华北估计早让辽军端了,比后来实际丢掉的时间,得提前120年。
说实话,宋军在中原王朝里战斗力确实排不上号,但宋真宗这胆小,也真是没来由。从太宗赵光义979年灭北汉算起,到辽军打过来,才20年,禁军就算再拉胯,也不至于到一触即溃的地步。再想想宋朝的人口、地盘和经济实力,跟辽死磕,怎么着也能撑段时间吧?结果他倒好,第一反应是跑。
到了1126年,金兵又来,这次兵锋直指东京汴梁。宋徽宗更绝,准备脚底抹油溜号,好赖被宰相李纲给拦住了,硬是顶着打,最后金兵抢够了东西,撤了。可当年11月,金兵又杀回来,这回没拦住,徽宗、钦宗俩皇帝让人给抓了,成了俘虏。

再往后,1128年7月,金军完颜宗弼带着人一路向南,跟搜山检海似的追杀高宗赵构。高宗可倒好,听见风声就跑,从扬州窜到建康,又从建康溜到临安,最后干脆跑明州,直接跳海里了,金兵在岸上干瞪眼。
这么一看,北宋皇帝们外敌压境时,哪是经过脑子分析的决策?完完全全是骨子里的怂,一点不掺假。你说怪不怪,他们基因里就没装着“临危不惧”这玩意儿?为啥呢?
得从老祖宗赵匡胤身上找找原因。《宋史》里说他“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年轻时学骑射,比谁都强。有回骑匹没笼头的烈马,马疯跑着把他甩城墙上,脑袋撞门楣上摔下来,结果人家缓了缓,爬起来又追上马,屁事没有。有次跟韩令坤在土屋里玩牌,外头麻雀打架,俩人一激动扑出去抓麻雀,结果屋子塌了,他俩跟没事人似的。这哪是皇帝,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夫。
赵匡胤投军后,更是靠着一身胆识和战功,12年里从大头兵混到了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妥妥的草根逆袭。当了皇帝后,有次撞见宰相赵普收了地方官送的“海货”,打开一看是十瓶瓜子金,赵普吓得要请罪,赵匡胤反倒笑了:“拿就拿,他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书生说了算呢!”这话里话外,对读书人的轻蔑明明白白。

可惜啊,赵匡胤的位子没传给自己的儿子,被弟弟赵匡义给截胡了。这位太宗皇帝,跟他哥完全是俩路数。
《宋史》说赵匡义“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长大后“隆准龙颜,俨如也”,还“性嗜学”,老爸打淮南时,别人抢财物,他光找古书,被老爸逼着学文,结果“工文业,多艺能”。在军中那点经历,估计也就是给赵匡胤当个文书参谋,对打仗根本提不起兴趣,妥妥的文弱书生。
这么一来,太宗的文人基因就往下传了。要是太平年景,这帮皇帝说不定还挺省心,老百姓也乐得安稳。可坏就坏在北边草原上老冒出来一群比一群狠的军事力量,这帮软蛋皇帝一听说人家打过来了,第一反应不是抄家伙干,撒丫子就跑,跟武将完全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