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能越过蒙古-挥师入关靠的是什么 (皇太极才能)
每当一提起皇太极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号称10万后金大军,绕开袁崇焕构建的宁锦防线及山海关,千里奔袭,借道兀良哈蒙古势力范围,...
每次提到皇太极,脑子里总浮现出电视里的形象,今天就聊聊他1629年那次差点打到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带着号称十万的后金大军,绕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和山海关,千里奔袭,借道兀良哈蒙古的地盘,从蓟州边镇的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进长城。
京师瞬间炸了锅!!!从努尔哈赤反明开始,后金军队头一次杀进长城以内。
10月26号,皇太极轻松破关后,直奔关内重镇遵化。这时候明朝兵部尚书袁崇焕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带四千关宁铁骑日夜兼程,想抢在前面回防遵化,可惜赵率教半路被皇太极伏击,全军覆没。
紧接着遵化陷落,这对明朝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啊。要知道遵化离北京城才150公里,现在开车一个半小时都不到,当时走最快也就三天,后金军就能杀到北京城下。
袁崇焕一看阻击战失败,只能启动第二套方案,亲率九千关宁铁骑在离北京城90公里的蓟州布防,还跟崇祯拍胸脯保证,誓死挡住皇太极,决不让过蓟门一步。
可惜啊,袁崇焕的计划又落空了。
皇太极没硬攻蓟州,而是从北面绕过去,直接奔通州。通州是啥概念?北京城东最后一道关卡,离京城才20公里,通州一破,下一步就到朝阳门了。
后来英法联军打北京的时候,僧格林沁为啥明知打不过还要带着三万步骑在通州八里桥死磕?就是因为退无可退了。
这时候袁崇焕走了一步臭棋,直接给自己挖了坑。
他怕后金军野战太强,怕掉进皇太极的围点打援陷阱,没敢直接追,而是驻守在通州以南30公里的河西务,眼睁睁看着皇太极越过基本没防守的通州。
11月20号,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正式开打,这就是“己巳之变”。
奇怪的是,负责拱卫京师的蓟州防线,咋这么不经打?皇太极从破关开始,几乎没遇到啥像样的阻挡,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
据险而建的蓟州长城,为啥这么脆皮?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千多公里长城,一百多个关隘,基本都修在山险要地,蓟州紧挨北京,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蓟州段的城墙修得那叫一个顶配,在明朝九个边镇里,蓟州镇的防御指数绝对是天花板,墙台之硬,向来有“独甲于诸镇”的说法。
读明史的时候,老能看到“总督蓟辽”这个官职,尤其明末特常见。所谓总督蓟辽,其实就是管山海关到居庸关这条防线的军务,因为这防线对保卫京师太重要了。
本来居庸关到喜峰口这段蓟州长城,分为西、中、东三协:密云以西到居庸关是西协,密云一带是中协,密云以东是东协,蓟辽总督坐镇密云,统筹指挥。
但自从努尔哈赤反明后,辽东节节败退,明朝压力山大,蓟辽总督就开始坐镇山海关抵挡后金,蓟州东协的军队也大多调去守山海关,这下东协和中协之间的缝儿就大了,蓟州东段基本没啥重兵驻守,山海关到喜峰口中间两百多公里,跟摆设似的。
天启年间开始,蓟州兵力大批往山海关调,蓟辽防线“东强西弱”越来越严重,崇祯年间袁崇焕虽然上疏说要加强蓟州兵力,但明朝财政太穷了,资源全砸在山海关和宁锦防线上了,都知道该加强蓟州,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蓟州兵力被抽调后补不上,加上明末财政枯竭,天启到崇祯那会儿,朝廷老想着裁兵减饷省钱,再加上后期虚报人数冒领军饷的特严重,所以蓟州镇的实际兵力,比纸面上看着还虚。
而且被裁的士兵突然没钱了,心里能不憋屈?其中一些人带着怨气,后金打来的时候,不仅不抵抗,还给皇太极当向导,让他入关跟走自家后院似的,后金更是如虎添翼。
就算蓟州内部空虚,但北边是蒙古地界,后金想从蓟州破关,得穿蒙古地,蒙古人能答应吗?
这时候就得提一个人:蒙古林丹汗。
林丹汗被叫蒙古末代大汗,是达延汗的七世孙。达延汗是明代蒙古最牛的大汗,短暂统一过东部蒙古。
但到林丹汗这会儿,东部蒙古又四分五裂了,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各部各自为政,不听汗王调遣,林丹汗能指挥的只有察哈尔部。可林丹汗野心大,想重新统一东部蒙古,复兴达延汗的荣光。
对明朝来说,事儿就坏在这了。
这时候东北女真后金崛起了,林丹汗想统一东部蒙古,连年征伐那些部落,部落们为了自保,纷纷倒向后金,找他当靠山。
本来林丹汗收拾这些部落就费劲,后金一介入,他统一蒙古的梦基本就碎了,不仅东部蒙古统不了,察哈尔内部也开始分裂,奈曼、敖汉部都脱离了他,归顺了皇太极。
明朝本来在蓟州长城外设了大宁、开平两个卫所,想把防御圈往前推,但永乐、宣德年间,这两个卫分别内迁,导致明朝北边防御就卡在长城一线了。
大宁卫内迁到保定后,蓟州长城外成了蒙古朵颜卫的地盘,明朝一度想靠“抚赏”(给钱给物)朵颜三卫,让他们当蓟镇北边的屏障,结果花了不少银子,效果一般,最后为了安抚林丹汗,明朝又放弃了抚赏其他蒙古部落,这直接导致和朵颜三卫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他们倒向后金了。
一个致命问题出现了:后金西边是蒙古,以前想打明朝腹地,只能走宁远、锦州,破山海关。现在林丹汗南迁,后金后背压力小了,朵颜三卫和其他蒙古部落又跟后金结盟,明朝蓟镇北边就出现个大窟窿,从山海关到居庸关几百公里的长城,直接暴露在后金面前。
事实证明,这个窟窿要了明朝的命。崇祯朝开始,后金五次入关,基本都从这儿破的。
万历萨尔浒之战后,后金越来越强,明朝东北防务压力山大,北边军事力量就往山海关和东北倾斜,离山海关最近的蓟州镇被抽调的兵最多,防务出了大缺口。本来有朵颜三卫当屏障,还能勉强撑着,但林丹汗西迁,东部蒙古和朵颜三卫倒向后金后,蓟州长城的缺口就彻底暴露了,最后皇太极带着后金军和蒙古盟友,找准了这个缺口,长驱直入,逼到了北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