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称王-朱元璋造反为何要广积粮-李渊造反敢立刻称帝 (广西区直二类事业单位待遇)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渊和李世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清代诗人赵翼对于江山更替的生动描述,对于哪些引领风骚的帝王来说,每个人也是有不同的历程的,就像题目问的,...
今天聊聊李渊和朱元璋,为啥一个造反敢立刻称帝,另一个却要“广积粮,缓称王”?这俩人起点差太多了,得从几个方面看。
先说说他们起兵时的家底。李渊这背景,妥妥的“官N代”——北周贵族出身,七岁就世袭了唐国公,起兵前是太原留守,手握三万兵马,社会地位仅次于隋炀帝和宇文家族。乱世里,他既有兵又有地盘,还有影响力,起兵难度跟白捡似的,所以很快拿下长安,直接往皇帝宝座上坐。

再看朱元璋,这出身就扎心了——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啥苦没吃过?起兵之初,他先是投靠濠州红巾军的郭子兴,人家虽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但他始终进不了核心圈。没办法,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回老家凤阳募兵,拉了七百多人,挑了二十四心腹,徐达、常遇春这些后来的名将都在里面。就靠这点人,一步步滚雪球,才打下大明江山。所以说,李渊是“摘桃子”的,朱元璋是“从零开荒”的。
再看看当时的天下局势。李渊起兵时,隋炀帝正瞎折腾——猜忌大臣,残暴不仁,各地起义军遍地开花。李渊反的直接导火索是隋炀帝不信任他:召他去江都议事,他装病没去,结果隋炀帝问:“这老家伙,是不是想死啊?”李渊吓得天天借酒浇愁。加上他儿子李世民天天撺掇他,甚至故意给他制造把柄,逼他不得不反。当时天下乱成一锅粥,李渊手握重兵,又有“替天行道”的旗号,李世民还给他当军师,这条件不称帝等啥?

朱元璋起兵时,元朝也烂透了——官员腐败,税重离谱,黄河泛滥,老百姓饿得吃观音土。他反的原因就俩字:饿的。当年灾荒,他全家饿死好几个,为了活命,只能跟着红巾军造反。一开始连地盘都没有,到处投靠,说白了,先活下来再说,哪敢想称帝的事?
最后说说他们为啥反。李渊反,一是被隋炀帝逼到墙角,二是天下大乱给了机会,三是儿子李世民推着他走。他本来就想当皇帝,起兵前就准备好了班底,所以一打下长安,立刻称帝,名正言顺。
朱元璋就简单多了——纯粹是饿的。他起兵时啥都没有,就七百号人,连口粮都得愁。所以“广积粮”是必须的,得让士兵有饭吃,老百姓跟着你有活路;“缓称王”是策略,太早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低调点慢慢发育,才是王道。他一开始连自己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确定,哪敢学李渊那样高调?
说到底,李渊是“含着金钥匙造反”,起点高、准备足,自然敢立刻称帝;朱元璋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从底层摸爬滚打,只能一步一步来,先攒粮、再攒人,最后才敢称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