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主要沿袭后周的制度-那么枢密院与三衙有何关系 (宋朝主要沿袭的国家)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
枢密院啊,就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那会儿,枢密院和中书门下管着文武大权,合称东、西“二府”。
《宋史·职官志二》里说,宋初沿袭五代的老规矩,设了枢密院,跟中书省对着管文武,叫“二府”。
《通考·职官考四》也提到,唐末的时候,好多司都是内臣(宦官)管着,枢密使就开始跟宰相分权了。到了五代,改用文人当枢密使,都是天子心腹……权力比宰相还大。赵匡胤当皇帝后,就让宰相专门管文事,参知政事帮忙;枢密使专管武事,副使帮忙。
枢密院的长官叫枢密使,或者叫知枢密院事;副的呢,就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还有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下面设了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一般由武官干。还有编修官,人数不定。枢密院管着兵籍、虎符,只要皇帝批了,就能调兵遣将。枢密使的地位比宰相低点儿,但和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这些一样,都叫“执政官”。其实枢密使这官,唐太宗时就有了,但唐代那会儿只管军事情报、机密啥的,由宦官当,五代还留着这衔儿。宋代枢密使地位这么高、权力这么大,跟当时国内外的阶级矛盾、政治形势有关系。
宋朝那会儿,阶级矛盾一开始就挺尖锐。北宋初年就有王小波、李顺起义。边境上呢,契丹、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山大。内忧外患下,宋朝得养一支大军,才能抵抗外敌、镇压内乱,所以就得有个强力的机构管军队,这就是设枢密院的原因。同时,设枢密使还能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强化皇权的一招。
所以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留着。但北宋的枢密使和中书省的关系,那叫一个不正常。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说:“枢密使每次上朝奏事,跟中书省前后脚,说的内容互相不知道,所以老互相猜忌。”宋神宗时的御史滕达道也说,战守安危这些事,中书主打,枢密使主守,这样怎么能赢呢?明确指出了这种互相牵制耽误军国大政的毛病。南宋统治者吸取了教训,为了经常对外打仗,只好搞兵政合一,设了个“平章军国重事”的官。
北宋初年,还是沿袭后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管着禁军。但赵匡胤在禁军的人事、编制、部署上,都做了大调整。《长编》卷2记载,建隆二年(961年)一晚上,赵匡胤把帮他夺位的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叫来喝酒,说自己当了皇帝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他们说,天命都定了,谁还敢有二心?赵匡胤说,你们没二心,但你们手下人要是贪图富贵,哪天把黄袍披你们身上,你想不干也不成啊!石守信他们一听,明白了,吓得不轻,第二天就称病,主动要求解除军职。赵匡胤答应给他们好待遇,还结成儿女亲家,说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疑”,就把他们调到外地当节度使,脱离军队,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除石守信他们的兵权后,提拔了一批资历浅、好控制的人当禁军将领。但就算对这些,他也严加控制,处处防着。
同时,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让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管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这样禁军就没统帅了,将领各自听命于皇帝。“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下面,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真宗时,废了侍卫两司的都虞候。南宋时,殿前司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还负责下属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这些政令。“三衙”和枢密使管的兵权不一样:枢密使有发兵权,但没统兵权;三衙有统兵权,但没发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