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什么策略-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 (他的统治被称为)
作为开国君主,宋太祖在统一大局巳定的情况下也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平定南方诸国后,各国的金帛财宝源源不断地运至东京,宋太祖将它们作为战备物资,全部收贮在内库,从不随意挥霍,宋太祖本人有射猎和職衡,踢...
作为开国君主,宋太祖在统一大局差不多定下来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牛上天了。平了南方那些国家后,各国的金银财宝哗哗往东京运,宋太祖没拿这些钱乱花,全当战备物资,收在内库里。他自己喜欢射鸟和踢球,刚当皇帝那会儿,瘾上来了,就喊几个手下玩几把。

有一天,宋太祖在后苑射鸟呢,突然有个大臣跑过来说有急事求见。他接过奏章一看,哎,这事儿也不是马上就得办的,顿时有点来气,把那大臣训了几句。那大臣倒挺倔,回嘴说:“奏章里的事是不急,但总比射鸟急吧。”宋太祖一听更火了,顺手抄起一把玉斧就扔过去,正好砸掉那大臣两颗门牙。那大臣也没吭声,跪地上把捡起来的牙齿揣自己衣兜里了。
宋太祖问他:“你想拿这个告我?”那人说:“不敢!不过您是天子,说啥做啥都有史官记着呢。”宋太祖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对啊,自己是一国之君,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这可不是小事。赶紧把那大臣扶起来,道了歉。打那以后,射猎和踢球的瘾,他也慢慢戒了。
宋太祖这人啊,懂一个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他当皇帝时,用了招叫“布声教”——说白了,就是一边广施恩德,一边立威严,恩威都得用上。
他特别会笼络人心。陈桥兵变后,宋太祖刚进皇宫,看见一个宫女抱着个小孩,一问,是周世宗的儿子。他就问旁边的赵普、潘美这些人:“这孩子咋办?”赵普说斩草除根,潘美在旁边闷头不吭声。太祖又问潘美,潘美还是不敢说话。太祖叹了口气:“把人家的皇位抢了,还要杀人家儿子,我这心里啊,实在有点过不去。”潘美这才开口:“臣以前也跟着世宗,我要是劝您杀这孩子,对不住世宗;要是不劝,您又可能觉得我不忠心。”太祖摆摆手:“行了,你把这孩子带回去,当自己侄子养吧。”
有次国宴,前朝翰林学士王著喝多了,在席上闹腾,有人劝他消停点,他倒好,跑到皇帝屏风前大哭起来。宋太祖也没发火,让人把他扶出去了。后来有大臣说,这王著是前朝遗臣,在宫里哭,肯定是思念周世宗,得治罪。太祖不以为然:“就是个书生,我了解他,算了吧。”王著酒醒后,知道自己没被杀,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太祖了。
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赵匡胤知道,要是让士兵随便抢杀,老百姓肯定要反。所以每次打仗前,他都嘱咐手下别乱杀人。平后蜀的时候,有个叫王全斌的将军在城里杀了不少人,还让士兵抢东西,结果老百姓不干了,起来反抗,太祖就把他治罪了。曹彬围金陵的时候,太祖三番五次传话:“别伤城里人!”金陵百姓的命和财产都保住了。后来江南平了,群臣来祝贺,太祖反倒哭了:“老百姓以前受割据的苦,我用‘布声教’安抚他们,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啊,想想就心疼。”
党项族在西北,他们的节度使李彝兴想跟宋廷搞好关系,就送了300匹好马。太祖挺重视,让人赶紧做条玉带回赠。他还特意问党项使者:“你们元帅腰围多少?”使者说:“腰腹特别大。”太祖笑了:“哦,你们元帅是个福人啊。”结果做出来的玉带,“大得跟抱着的树干似的”。使者带回去,李彝兴感动坏了,说以后一定效忠宋廷。后来打北汉,他还真出力了。
为了边境安宁,太祖对周边少数民族“好好安抚”,不听话的大臣,不管功劳多大,都换掉。灵武节度使冯继老爱抢羌人的羊马,惹得人家骚乱不断,太祖直接把他撤了,换上段思恭。段思恭到任后,改了冯继业的毛病,对羌人好好安抚,边境安定了。太祖也挺赏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让那些藩镇再像以前那样横着,太祖搞了一堆改革。
“杯酒释兵权”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几招大动作:
第一,搞了个枢密院。枢密院的官儿管调动全国军队,但手里不直接带兵;带兵的禁军(三衙)又没调兵权。这么一来,调兵的和带兵的互相制衡,皇帝就能管住军队了。
第二,军队分两半,一半在京城,一半在外地。京城驻军比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多,随时能平叛;外地军力加起来又能抗衡京城。这样内外互相牵制,谁也造不了反。
第三,“更戍法”,士兵得定期换地方。京城的兵要去外地或边境,外地的兵也得来京城。换来换去,兵不认识将,将不认识兵,将军就没法在士兵里立威,自然没法带兵造反了。
对付那些藩镇,太祖用“强干弱枝”的法子。具体有三招:削权、管钱、收兵。
削权就是把节度使兼的州郡划成中央直属,派文官去当地方官,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听节度使的。对那些老赖着不走的节度使,还是“杯酒释兵权”那一套,一个个罢免。
管钱就是地方的钱,除了日常开销,全得交中央。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专门干这事儿。
收精兵就是把地方上能打的士兵都挑到京城当禁军,地方上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编成地方军,根本没法跟中央抗衡。
削弱相权也有一套。以前宰相见皇帝还能坐着,有天太祖突然说“我眼花,你们把奏疏拿上来”。等宰相离座,侍卫就把他们的座位搬走了。以后见皇帝,宰相也得站着了。不光形式上降地位,军权给了枢密院,财权给了三司使,宰相就管民政。
还搞了个“官、职分离,互相牵制”。比如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当副手,让他们互相制衡。宋代官制里,“官”是领工资的级别,“职”是荣誉称号,都没实权;只有皇帝临时“差遣”的活儿才有权力。这么一来,官大不一定有权,有权不一定官大,谁也没法集权。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太祖还改革科举。不管家里穷富,有文化都能考。他还规定考试特严,防权贵作弊。又下令修孔庙、开儒馆,请名儒,拨款修国子监。开学那天,还派人送酒去祝贺。他觉得乱世用武,治世用文,慢慢文人就取代武将,开始在政治上活跃了。
太祖这一系列改革,确实让宋朝中央集权强了不少,统一安定的局面也给后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打了好底子。他搞的这套,成了后来宋代的“祖宗家法”。
不过啊,这些防弊的法子也有毛病。“杯酒释兵权”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是防了政变,但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官机构重叠,互相牵制,人浮于事,花钱又多,办事还慢。到了北宋中后期,太祖这套“祖宗家法”,硬是把国家搞成了“积贫积弱”。
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赵匡胤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悉心绥抚”,对于那些不能遵此办理的大臣,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予以撤换。灵武节度使冯继业经常出兵夺取羌人的羊马,引发骚乱,赵匡胤即罢免冯继业,改用段思恭驻守灵州。段思恭矫正了冯继业的过失,按赵匡胤的旨意对羌人悉心绥抚,使边境安定下来。段思恭也由此受到赵匡胤的丰厚奖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的局面,使赵宋王朝能够长期巩固下去,太祖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这样就使得调 兵权与领兵权各自分离,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随时可以平定外地叛乱。而外地的军力联合起来也足以抗衡京城驻军,这就使得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
第三,兵将分离。采用“更戍法”,驻屯京城的禁军和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将官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当然也就不能率兵与朝廷对抗了。
为了消除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宋太祖采用了强干弱枝的方略,主要内容有:
第一,削夺其权。将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划为京师直属,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那些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同样以“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
第二,制其钱谷。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长官需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善战的人选送到京城补人禁军,又在地方上招募强壮的民众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使得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地方军,已无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权力。宋太祖即位后,宰相奏事仍然沿用旧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陈述。一天早朝,他突然对宰相王溥、范质说:“我眼睛有些昏花,你们把奏疏送上前来。”在范、王二人离开座位 的时候,侍卫悄悄地将他们的座位都搬下殿去。之后,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样站着奏事了。宋太祖不仅从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而且将原属于宰相的军权交枢密院掌握,财权则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权力仅限于民政。
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在百官中推荐“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如设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这样就可以使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级,只是据此享受俸禄;“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 同样没有实际权利。
只有由皇帝或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能够执行实际权力。任官时职、权分离,名、实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员都没有办法将权力、荣誉和威望集于一身,权力大的不一定职高,职位高的却可能没有权力。
为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宋初时对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放宽,不管家庭贫富,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赵匡胤还规定了极为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防止权贵子弟舞弊。
宋太祖还着力于改变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名儒。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的那一天,他还专门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贺。
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原来只作为装点摆设的文臣开始逐步取代武将,在政治领域活跃起来。
由宋太祖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宋太祖所创立的这一整套也成为宋室世代奉为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过,太祖皇帝的这些防弊之政、立国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形同虚设,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与日俱增,而办事效率又极为低下。到了北宋中后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终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