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大臣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促使明朝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
今天来聊聊明朝那位大佬杨士奇,就是仁宣之治里头出了大力的那位。
仁宣之治,也叫仁宣盛世,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那会儿,用休养生息的办法,让明朝搞出来的盛世,算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来人把永乐盛世和宣德年间的太平合起来,叫“永宣盛世”。不少历史学家觉得,仁宣两朝能这么好,多亏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仨人掌权,干了不少实事。其中杨士奇,更是仁宣之治的大功臣。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明朝初年的重臣、学者。那咱们就具体说说这位杨士奇。
杨士奇是江西袁州宜春县人,一岁就没了爹。建文年间,建文帝朱允炆找人修《明太祖实录》,王叔英觉得他有史才,就推荐了他。之后他进了翰林院,当编纂官。吏部后来给史馆的文臣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了杨士奇的答卷,直接奏请让他排第一。本来该授他吴王府副审理,但还是让他接着在编纂馆待着。
朱棣当了皇帝后,把杨士奇改成了翰林院编修。永乐二年(1404年),挑宫僚,杨士奇当了左中允,三年后又升左谕德。他当官特别谨慎,回家从不提公事,就算至亲都听不着。他在朱棣面前,举止恭谨,会说话,谈事看得也准。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北征,让杨士奇和蹇义、黄淮一起留下辅佐太子监国。所以啊,就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历史上杨士奇,确实是太子朱高炽的支持者。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回京师,听说汉王想夺嫡,还有别的坏心思,就问杨士奇。杨士奇建议下,朱棣削了汉王的两个护卫营,把他挪到乐安去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升他当翰林学士,还兼着之前的职。永乐十七年,改成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为辅导太子没干好,被连坐,关进锦衣卫大牢,十天就放出来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回来的路上病死了。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怕朱高煦、朱高燧趁机闹事,就没发丧。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登基,就是明仁宗。
明仁宗上台后,杨士奇升了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成了华盖殿大学士,就能进内阁,直接参与朝政了。都知道,朱元璋废了丞相后,内阁就管着朝政,内阁首辅基本就相当于明朝的宰相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把杨士奇、蹇义、黄淮、杨荣叫到思善门,让杨士奇写遗诏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我觉得吧,杨士奇这些人,算是明仁宗的托孤大臣了。靠着这几个托孤大臣帮忙,明宣宗朱瞻基顺顺利继了位。朱瞻基当上皇帝后,杨士奇负责修《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朱瞻基亲自带兵平了。当时明朝老闹水灾旱灾,朱瞻基找杨士奇商量下诏减免灾租税这些事。杨士奇就请奏免了百姓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免粮税、清理冤案、裁减工役,老百姓得了不少好处。
朱瞻基挺能干,杨士奇这些内阁大臣也齐心辅佐,国内都说太平。朝上讨论事,朱瞻基都虚心听采纳。而且内阁大臣们相处得挺好,风气正。朱瞻基即位时,内阁七个人里陈山、张瑛被调走了,黄淮病退休,就剩杨士奇、杨荣、杨溥仨,这就是有名的“三杨”。就靠这三位贤臣辅佐,明朝才迎来了仁宣之治这么个盛世。
三杨辅政那会儿,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还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人才是真多,明朝国力又强了不少。不过朱瞻基身体不太好,宣德十年正月初三(1435年1月31日)突然就没了,才38岁。我觉得吧,朱瞻基这么早就走,对明朝来说,损失太大了。
朱瞻基死后,明英宗即位,才九岁,朝政都是张太皇太后管着。太后让各部门的事,先经“三杨”商量,再定夺。仨人也挺自信,杨士奇主张训练士兵守边疆,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还罢了那些搞侦查的校尉。又请求减租税、慎刑罚、严考核。杨士奇的这些建议,太后都批了,也照着做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杨士奇他们功劳不小。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修好了,杨士奇晋少师。第二年他请求退休,没批准。后来明英宗让他回家扫墓,不久又让他回来。杨士奇年纪大了,其实早想退了,但明英宗舍不得他走。可明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却开始对三杨动手了。
靠着英宗的宠信,王振想弹劾杨荣,杨士奇出来帮着解围。不过后来杨荣去世了,杨士奇、杨溥就越来越孤立。正统四年(1439年),英宗大举征讨麓川,花了国库好几万两银子。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了,王振势力更大了,作威作福,谁不满就抓谁。面对这情况,杨士奇也没办法。
这时候,杨士奇的儿子杨稷特别横,犯了法。御史们接连弹劾杨稷,朝廷商量着不重罚,但把罪状告诉了杨士奇。后来又有人告发杨稷干的几十件坏事,杨士奇只能以生病辞职。我觉得吧,这背后肯定是王振在搞鬼,想趁机把杨士奇这老臣挤走。明英宗怕伤着杨士奇,下诏安慰他。杨士奇感动的哭了,没多久就因为忧愁病倒了。
正统九年(1444年)三月十四日,杨士奇死了,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我觉得,杨士奇一死,王振就差不多没什么能制衡他了。就因为王振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搞出了土木堡之变,仁宣之治的成果,一下子就全没了。杨士奇辅佐过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这五位皇帝,对明朝的繁荣强大贡献不小。他还是个大学者,牵头修了《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