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用宦官的先例那么多-明朝皇帝为何还重用太监 (重用宦官的朝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皇帝和宦官,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事情各个朝代偶有发生,尤其以汉朝和明朝为盛,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是历史的偶然事件,那么明朝的宦官乱政则几乎...
明朝皇帝和宦官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刘瑾、魏忠贤这些臭名昭著的,但其实没那么简单。说到宦官干政,汉朝有十常侍之乱,但明朝更绝,基本贯穿了整个朝代,刘瑾、王振、魏忠贤这些名字,估计大家都不陌生。
不过明朝宦官也不全是坏典型,郑和和他副手王景弘就挺有名。传说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还有个秘密任务——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这事儿到现在还有人聊。

先岔开说个冷知识:东汉之前,宦官不全是太监(受宫刑的)。秦朝西汉时受宫刑的越来越多,东汉怕再出嫪毐那种祸害后宫的事,才规定宦官必须用太监。
那问题来了,明朝皇帝为啥要重用太监呢?

太监无后
首先,太监没后代。人嘛,自私是本能,但对子女却能无私。重用太监,就不用担心他们像权臣那样,为了子女后代敢赌上一切乱政。而且太监没儿子,就算权势再大,死了也传不下去,权力最后还是回到皇帝手里。阿帅觉得,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

分散权力
其次,分散大臣的权力。历史上不少朝代亡了,就是因为大臣权力太大,压过皇权。朱元璋吸取教训,一上台就废了宰相,防着权力落宰相手里。他还盯着大臣们,搞了个锦衣卫监视,甚至用太监来牵制大臣,让他们互相制衡。

分担工作
再者,帮皇帝分担工作。朱元璋出身穷,自己勤勉,废了宰相后天天批奏章。但他后代可都是含着金钥匙的,哪受得了这苦?明朝之前,宦官不让识字,但中后期皇帝偷懒,干脆让信任的太监帮着批奏章。那太监就得识字,识字了就能委以重任,替皇帝干活。

报恩因素
还有个报恩的因素。朱元璋没传位给儿子,给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削藩,惹毛了藩王,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打进了南京,抢了皇位。据说这过程中,不少宦官帮了大忙,朱棣上位后,就把他们当心腹用了。

我是“读点历史,以之为鉴;学点文化,服用风雅”的阿帅话文史,关注我,后续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