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古代不能买卖私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古代不能买卖的东西)

在古罗马时代,士兵们会按日定量,领到一笔名为,salarium,的专门补贴,这笔补贴不是金钱,而是食盐,尽管后来军饷代替了食盐,但拉丁文,salarium,保留了下来,经过法语和英语的演变,最终以,s...

admin

古罗马那会儿,士兵每天能领到一笔叫“salarium”的补贴,听着挺洋气,其实就是盐——不是钱,是实实在在的食盐。后来军饷取代了盐,但“salarium”这个词没丢,在法语、英语里转来转去,最后变成“salary”,成了“薪水”的代名词。现在咱们生活好了,盐随手就能买到,谁还当回事?可要我说,中国古代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盐业折腾史,盐这玩意儿,才是立国之本,富强之基。

盐为啥这么重要?先从人本身说起。人活着哪能不吃盐?身体要健康,盐里的钠是少不了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钠能帮着消化,让人胃口大开,还能管着新陈代谢,维持身体里的水分和酸碱平衡。古人可不懂这些化学道理,但他们早早就摸透了这点:不吃盐,浑身软绵绵的,下地干活都没劲儿,更别说行军打仗了。

除了人离不开盐,食物也靠它续命。古代没冰箱,蔬菜肉类放两天就坏了。古人灵机一动,用盐腌!把菜腌成咸菜,肉腌成咸肉,这下能放的时间长多了。百姓家里存点咸菜咸肉,冬天没菜也不怕;商人瞅准机会,把盐运到缺盐的地方卖,跟现在的冷链运输一个道理,只不过靠的是盐而不是冰。

古代人种地自己能吃饱,唯独盐得靠外头。盐产地呢?沿海倒是分散,但内陆产盐地就那么几个,比如山西解州、四川自贡、陕西花马池。脑子活的商人最先嗅到商机,把零散的盐贩子串起来,一张盐业贸易网就这么铺开了。

最早把盐业当回事的,是齐国。周武王灭了商,封姜子牙到营丘(现在山东淄博),齐国就这么建起来了。姜子牙挺会治国,不搞虚的,顺应当地风俗,简化礼仪,重点发展工商业,尤其是盐和渔业。这一下,齐国可赚翻了,贸易往来络绎不绝。《史记》里都写着呢:“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翻译过来就是:姜子牙靠盐和渔业,让齐国成了“天下第一网红”,连周围的人都跑来朝拜。

古代不能买卖私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古代不能买卖的东西)(图1)

古代晒制海盐

齐国都城临淄,靠着古济水的水运,搞了个超大的贸易网络。往外卖盐,换粮食和别的宝贝,临淄慢慢就成了东方第一大都市。春秋时齐桓公那会儿,临淄人口20万;战国中期,超过35万;汉武帝时,直接飙到50万。《战国策》里苏秦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人口这么多,不就是盐业红利的最好证明吗?

聪明人很快发现,盐业这东西,攥在手里就是国家命脉。春秋时,齐国管仲搞了个“官山海”——朝廷垄断盐业,谁敢卖私盐?杀头!古代人花钱主要买粮食,盐和粮食分不开,控制了盐,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农业贸易。而且盐还有“隐形征税”的妙处。一个人吃不了多少盐,对盐价不敏感,买咸肉时只看肉,谁在意里面盐交了多少税?朝廷把盐的产地、数量、价格、流通全管住,就等于向所有人悄悄收了税。盐税成了古代财政收入的大头,甚至能叫“第二人头税”。

齐国靠盐业贸易,让天下人都给它交税,迅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学样,搞商鞅变法,也搞盐业专卖,富国强兵,最后统一了天下。

古代不能买卖私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古代不能买卖的东西)(图1)

西汉刚建立时,朝廷“与民休息”,开放盐业,让私人也能卖盐。盐商们赚得盆满钵满。汉武帝那会儿,连年打仗,财政没钱了,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汉武帝明白了:盐业是赋税的宝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桑弘羊搞“笼盐铁”,把盐业经营权又收归国有。产盐地设“司盐校尉”,盯着盐民生产,盐由政府买、卖、运。产盐地,就是汉朝的“国企”。

汉昭帝和王莽时期,盐业专卖都松了。但汉昭帝开了著名的“盐铁之议”,主动放开部分盐禁,史学家都夸他。王莽那会儿就不行了,大商巨富贿赂官员,公开“盗煮”,私盐泛滥,公元前22年,朝廷只能废除盐禁。魏晋三国时,各方势力为了盐田打得你死我活,孙吴直接把盐田交给军队管,叫“军营”。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搞“官民共利”,开放盐田、盐井,个人按规矩生产就能卖盐。没手续的私盐,朝廷照样抓。可隋朝末年,朝廷管不住了,私盐到处都是,抓私盐的官兵和盐商打起来,民变四起,好多起义军头子,就是卖私盐出身的。

唐朝白居易写诗《盐商妇》:“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你看,盐商夫人多滋润,不种地不织布,照样穿金戴银。唐代中期搞“榷盐法”:盐民生产,朝廷统一收购,加价卖给盐商,盐商运到指定地方卖。朝廷控制了批发,盐商赚得少了,朝廷税收多了。唐朝中后期,盐税占了财政的一半江山。

两宋时期,盐业发展到了顶峰。朝廷设转运司,管盐务,严格控制流通,划分销盐区域,盐只能在指定地方卖,不能跨区。北宋时,青海青盐卖44文,成本才5文。熙宁年间1石米400文,1石100斤,算下来1斤盐能换11-12斤大米,现在得值30块左右!北宋的盐运销体系越来越完善,财政收入的2/3都靠盐税。

明清两朝,延续了宋朝的“纲商引岸”制度:盐商交盐税,领“盐引”,去指定产盐区买盐,再贩到指定地方卖。清朝盐工为了多赚钱,用老设备拼命挖盐井。1835年,自贡的燊海井凿穿了岩层,喷出黑卤水,这井深1001.42米,是人类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古代工程学的一大奇迹。

这么一看,盐哪是什么普通调料?分明是古代的“硬通货”,是国家的“钱袋子”,难怪历朝历代都盯着它不放。


上一篇: 时真的是放过所有罪犯吗-古代皇帝-大赦天下 (时间会放过谁) 下一篇:家族中人都不敢逃走-古代遭遇株连九族时 (家族中人都不爱说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