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
小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明朝后期与当时的后金之间爆发的广宁之战,这一战中大明朝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胜是败,是输是赢,皆在选择的一念之间,一切的源头都要追随到大明王朝万历四十四年,也...
今天想聊聊明朝后期那场广宁之战,明朝跟后金在这儿打了场硬仗,三种战略摆出来,结果天差地别,输赢全在那几念之间。得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说起,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副兵甲起兵,在赫图阿拉称汗,建了个大金,后来叫后金。第二年,他甩出个“七大恨”,直接跟大明撕破脸宣战了。

后金那时候女真族也就二十来万人,能打仗的精壮汉子五六万,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全部家底了。宣战后没多久的萨尔浒之战,明军几万人一碰就垮,努尔哈赤趁势拿下沈阳,迁都过去改名叫盛京。这么一来,后金在东北算是站稳脚跟了。大明朝廷当时有点懵,毕竟中原王朝防了几百年都是北边,像汉朝匈奴、唐朝突厥、宋朝蒙古,好像还没从东北冒出这么一股能打的势力。

大明当时还是强的,但辽东战场上真没占啥便宜。能投进去的兵力跟后金差不了多少,而且补给线得从山海关拉过去,老长了。关键是大明现在是守的一方,辽东那么多城要守,太被动了。努尔哈赤又特会野战,“围点打援”玩得贼溜,很快就把辽东拿下了,大明能攥在手里的就剩个广宁城了。

朝廷里人才多,吵起来了,分两派。一派说要硬刚,凭大明的人海战术,压也能把后金压死,可不能丢了帝国威风,当年蒙古不也被打回草原了?另一派说别硬撑,主动放弃辽东所有城,退守山海关。既然搞不定努尔哈赤的“围点打援”,不如关起门来守。两派争来争去,广宁之战就这么打起来了。广宁城当时是巡抚王化贞带着六万兵守着,他是主战派头子,觉得退守太怂,自己带六万主力冲,再让水师从烟台、威海去辽东腹地捣乱,让朝鲜抄后路。他觉得就算打不过,一个换一个,也能把后金兵力耗光,何况三路进攻。朝廷一听,觉得行,就批了。结果呢?仗一打,明军直接崩了,溃逃得一塌糊涂,进攻战略彻底黄了。

然后是经略熊廷弼,主退派。他觉得退守山海关,补给能近,辽东走廊那么窄,努尔哈赤的补给线就拉得老长。虽然经略官比巡抚大,但熊廷弼手里只有五千人,只能守山海关。等听到前线溃败的消息,才去救王化贞。他忍不住嘲讽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王化贞也没话说了。熊廷弼下令全军放弃关外所有城,退守山海关。他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自己对了,可没想到,打了胜仗是经略,打了败仗还丢地,那可是罪人。结果他被砍了头,传到九边示众。

进攻不行,退守朝廷又不甘心,难道真拿努尔哈赤没办法?后来来了个猛人,袁崇焕的前任,蓟辽督师孙承宗。孙承宗没狂到觉得自己能打败努尔哈赤,也不肯退守山海关,他想了个招:修城。在关外一点点修,每走几步就修一座城。这招绝了,努尔哈赤再能打,也拿这些城没办法。但问题也来了,成本太高。关外修城,人啊物啊都得从山海关运过去,大明财政扛不住。果然,朝廷只能加税支援辽东,结果李自成趁机起义了,大明算是快到头了。

小编琢磨着,明朝跟后金的广宁之战,三种战略试了个遍,可哪一种都没法完美解决辽东的麻烦,只能眼睁睁看着后金一步步变成大帝国。这也算是明朝灭亡前的一个征兆吧,选的路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最后都得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