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那么短命-国祚才98年不到-疆域辽阔的元朝 (为什么会那么困)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元朝,说起这号称,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与那,辽阔疆域,一样常叫后人嗟叹的,却是这个王朝的,短命,自从灭亡南宋,天下一统,后,元朝这,庞然大物,似乎就没消停过...
元朝,老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跟它辽阔疆域一样让人记住的,却是这王朝“短命”得让人咂舌。自打灭了南宋统一天下,这“庞然大物”好像就没消停过。立国不到半个世纪,内外就乱成一锅粥;刚八十年出头(1351年),直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十来年后,就在农民起义的火里卷铺盖走人,整个国祚才98年不到,连“弱宋”都比它扛造。
那为啥这大元朝,就这么不扛造?下面这两个奇葩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看完你都得琢磨琢磨。
先说第一条:“科学达人”皇帝。
聊元朝短命,绕不开它家“亡国之君”——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后面就喊他元顺帝了)。
不管正史野史,元顺帝总被塑造成个吃喝玩乐的昏君形象,天天被拿出来当反面教材。但你要翻翻中国古代科技史,这位“昏君”可是个隐藏大佬:元代“科学达人”。
元朝近一百年,公认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黄金时代”。就连元顺帝,玩归玩,对科学那叫一个上瘾。他皇宫里堆满了各种元代科技典籍,还亲自上手搞发明。比如他搞的“宫漏”——自动计时装置,不光能自己转,上面还刻着亭台楼阁、飞仙、日月宫、金甲神,一到整点,钟声一响,飞仙就翩翩起舞,金甲神也跟着动,场面那叫一个震撼。
放今天看,这“宫漏”妥妥的顶级黑科技。还有他造的巨型龙舟,一百二十尺长,纯机械操控,靠机关在水里走。最绝的是,这龙舟活脱脱一条真龙,龙头、龙爪、龙尾都跟活的一样,一开动,龙眼眨巴,龙尾摇摆,跟条活龙下海似的。这龙舟从设计到建造,元顺帝都亲力亲为,手把手盯着,难怪人家叫他“鲁班天子”。
不过这手艺再强,也没守住元王朝。为啥?元顺帝搞这些发明,压根没想着“科技惠民”,纯粹为了自己玩。元朝最后那几十年,水灾旱灾连年不断,正需要高科技救急呢,他的“宫漏”“龙舟”全窝在深宫里,屁用没有。
更坑的是,这些“高科技”烧钱烧得厉害,每个作品都得堆金银玉器。元顺帝还有股“匠人精神”,每次做完作品,先问太监们咋样,只要有人说“不好”,当场就砸个稀巴烂,金银器碎一地。太监们早摸透脾气了,每次他搞完新玩意儿,就故意挑刺激他,等他砸了,大家再冲上去抢地上的“材料”。拱一次火,发一笔财。这么折腾,元朝再有钱,也禁不住他这么造,说白了,元朝就是这么被他“作”没的。
反倒是后来的明朝,捡了现成。元朝跑了之后,留在元大都的《农桑衣食撮要》《河防通议》这些书,还有元顺帝的那些发明,全被明朝捡走了,改头换面变成“水车”“浚川耙”“车船”,直接帮明朝搞“百万大移民”“修四万处河塘”,明初耕地八百五十万顷,农业产值甩开宋元两倍,背后都有元顺帝的“神助攻”。
科技是生产力不假,但元顺帝这顿操作证明:科技再牛,用不对地方,也是白瞎。
再说说第二条:“糊涂账”赋税。
老有人说元朝“赋税轻”,连明朝的文人都跟着夸,说明末于慎行说元朝“赋税简宽”,朱国桢也说“赋税甚轻,徭役甚省”。这话对也不对。
元朝刚灭南宋那会儿,赋税确实“简宽”,元军打南方时,还顺手废了南宋不少苛捐杂税,这帮它统一天下了。但这事儿立国后就变味了。
对士大夫、江南地主来说,元朝赋税一直挺友好。但对普通老百姓?那可就惨了。就说农业税,元朝整个朝代,土地清丈都是笔糊涂账。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田籍”乱得像团麻,元仁宗、元文宗那几十年,朝廷派人查田亩,越查越糊涂,结果整个元代,元朝都是“迄无田制”——压根没个正经土地制度。
这可便宜了地主们,他们疯狂兼并土地,财产越滚越大。穷农民呢?地被抢了,破产成佃户,流离失所是常事,还得扛着高额赋税,哪怕地都没了,税照样得交。对农民来说,“简宽”赋税?那是压在身上的大山。元末江南,地主一年收几百万斛粮食,农民却“皆无盖藏”,一有灾荒,动辄五六十万流民。
经济好的地方都这样,其他地区更不用说了。比田赋糊涂的,还有各种“花样加税”。茶税,元仁宗三年加收三十倍;商税,元世祖时“三十取一”,晚年涨了上百倍;日常用品,什么都要“课税”。元朝加税的风格就一个字:任性!朝廷一缺钱,就巧立名目加税,《元史》里到处写着“某某税动增数十倍”。
那为啥后世还喊“税轻”?因为说这话的,多是士大夫阶层。板子没打自己身上,当然不喊疼。但老百姓疼啊,“板子”最后还是打到了元王朝身上,“黄河天下反”一闹,王朝说没就没。留下“税轻”的虚名,和个“竭泽而渔”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