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蒙古大汗与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 (成为蒙古大汗的原因)
你真的了解忽必烈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成吉思汗铁木真当年传位嫡三子窝阔台,而忽必烈的父亲乃是拖雷,按理来说忽必烈是没有机会掌握蒙古,最终建立元王朝的,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和巧合,汗王正...
忽必烈这人,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但他是怎么从一个非继承人爬到这个位置的,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
按理说,成吉思汗把汗位传给了嫡三子窝阔台,忽必烈的爹拖雷按规矩排不上号,可后来汗位怎么就落到拖雷这一支了呢?这事儿啊,得从成吉思汗晚年说起。
那时候蒙古有“幼子守灶”的老规矩,家业留给最小的儿子。但成吉思汗偏打破常规,把汗位给了窝阔台,不过大部分军队、百姓和财产,都留给了小儿子拖雷。这么一来就怪了:窝阔台是大汗,可实力最强的其实是拖雷,俩人一死,蒙古黄金家族内部就乱成一锅粥了。
窝阔台死后,他儿子贵由继位,老婆乃马真后临朝称制。结果蒙古各王公都不买账,开了个库里勒台大会,直接把拖雷的儿子蒙哥推上了汗位。这么着,汗位就从窝阔台一系,转到了拖雷家,这给后来的忽必烈铺了条路。
可没消停多久,蒙哥征南宋的时候,居然死在了钓鱼城。这下亚欧大陆的命运都跟着转了弯——蒙哥没指定继承人,各支王公纷纷往回赶,准备抢汗位。

当时能争位的,主要是蒙哥的亲弟弟们,比如忽必烈、阿里不哥,还有他自己的儿子们。蒙古没中原那么多“兄终弟及”“子承父业”的死规矩,谁厉害谁上。蒙哥那些儿子都年轻,哪比得过正值壮年的弟弟们?蒙哥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当初被留在哈拉和林守家,占了地利;旭烈兀呢,还在西征路上,都快打到埃及了,听说蒙哥死了才停下;忽必烈当时的处境最尴尬。
早先蒙哥让忽必烈总领漠南,他打大理、征中原,战功不少,还跟汉人士族走得近,把地盘治理得挺好。可这也惹麻烦了——反对汉法的蒙古贵族不乐意,蒙哥自己也猜忌他,嫌他太得中原人心。蒙哥这人脾气倔,总说“祖宗之法不能改”,看忽必烈重用汉人,越来越不顺眼。
汗庭里有人给蒙哥告状,说忽必烈两大罪:一是中原百姓都归心他,叫他“贤王”;二是王府手下的人越权,早超出了“只管军事”的承诺。1257年,蒙哥派亲信阿蓝答儿和刘太平去查陕西、河南的账,阿蓝答儿查得特别狠,其实就是整饬忽必烈。结果呢?蒙哥直接撤了忽必烈设的经略司、宣抚司,连兵权都给削了。
《元朝名臣事略》里写:丁巳年,丞相阿蓝答儿去查陕西、河南,把宣抚司给撤了……宗亲们一说,忽必烈的兵权就被夺了,派去别的王那儿,阿蓝答儿到了京兆……第二年,忽必烈亲自去见蒙哥,命令才缓了点,可还是打了手下官员,以前设的机构全废了。

忽必烈手下的人也跟着遭殃。蒙哥步步紧逼,忽必烈只能退让,听了谋士姚枢的话,留下家眷,自己一个人去哈拉和林见蒙哥。蒙哥见弟弟这么听话,气消了,还设宴款待。《元史》里说:“又酌之三至,帝泫然,上亦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宴完后,蒙哥态度软了些,可忽必烈的实权还是没了,还被蒙哥以“身体不好”为由,留在了漠北草原,直到很久才重新被派回南征军,蒙哥死的时候,他刚到汝南。
蒙哥三个弟弟里,忽必烈是最先知道死讯的。一开始他从俘虏的宋军那儿听说蒙哥死在钓鱼城,还以为是谣言,后来乳母派密使来,才确认了——乳母是拖雷的庶妃,生的儿子木哥跟忽必烈关系铁,当时蒙哥大军北撤,指挥权就在木哥手里。
汗位空着,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肯定都动心了。说实话,三人里忽必烈实力最弱,而且骤然北返争位,没名分、没功绩,就算开库里勒台大会,诸王选他的可能性也低。
琢磨来琢磨去,忽必烈决定按蒙哥原来的计划继续打鄂州。一方面,这是表明自己继承蒙哥遗志;另一方面,他继续南征,给后撤的蒙古大军断后,形象一下子就起来了。这可不是光顾面子,他渡过长江,跟从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大军快汇合了,其他蒙古军一看,也跟着响应——木华黎家的忽林池带札剌亦儿大军渡江去支援他,最后弘吉剌部、札剌亦儿部都站到了忽必烈这边,东部左翼的塔察儿部,当年被蒙哥骂惨了,也对蒙哥有意见,想跟忽必烈汇合。

这时候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已经开始准备登基了。他一方面发蒙哥葬礼的消息,召集各部,一方面偷偷增兵。蒙哥的亲信阿蓝答儿还跑到忽必烈封地开平附近,威胁开平安全。幸好忽必烈的妻子察必胆大,一边跟阿蓝答儿周旋,一边派脱欢给忽必烈送信,让他赶紧回来。
最后忽必烈跟宋朝议和,率军北返。到燕京后他先下手为强,在东道诸王和亲贵支持下,1260年在开平开库里勒台大会,正式当上了蒙古大汗。可就在他称汗的第二个月,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开大会,称了汗——蒙古一下子有了两个大汗。
按蒙古规矩,先给可汗办丧礼、在本土开库里勒台的才算正统,那阿里不哥才是正经的,忽必烈在草原东南角称帝,没参加葬礼,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叛逆。所以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
俩人打得不可开交时,其他王也没闲着。术赤一系的别尔哥汗明确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一系的木八剌沙态度暧昧,说支持蒙哥的决定,可蒙哥没指定继承人;旭烈兀本来也想争,刚到伊朗大不里士,听说俩人都称帝了,干脆放弃,在西南建了伊儿汗国,自己称汗——不过他儿子木木忽儿去参加了阿里不哥的登基礼;窝阔台一系更乱,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拖雷。
具体点,支持忽必烈的有合丹汗、阔端的儿子只必帖木儿、东道诸王;支持阿里不哥的是海都汗、蒙哥的儿子们和后妃家族;贵由的儿子们保持中立。看着势均力敌,可背后力量差远了——支持忽必烈是“叛”,必须成功,不然全完蛋;支持阿里不哥的多数是口头站队,观望呢,就算阿里不哥输了,他们也能倒戈,没啥损失。

1260年,陕川争夺战打起来了。蒙哥原来的大军退守六盘山,阿里不哥派阿蓝答儿接管精锐,忽必烈也派人去抢,最后忽必烈联合窝阔台系的支持者、河西诸王,打败了支持阿里不哥的浑都海,杀了阿蓝答儿,蒙哥南征军的精锐基本落到了忽必烈手里。
赢了之后,忽必烈北上打哈拉和林,击溃阿里不哥大军,阿里不哥投降了。忽必烈让移相哥守哈拉和林,自己回开平。可阿里不哥喘过气来,借妻族斡亦剌惕部的支持又杀回来,偷袭哈拉和林成功了。但忽必烈实力强,把他围住,阿里不哥只能向西部诸汗求援。
本来察合台汗国的木八剌沙母子支持阿里不哥,可阿里不哥想让更亲信的人接管察合台汗国,派了心腹阿鲁忽去。阿鲁忽是察合台的孙子,拜答里的儿子,他接任汗位后,被阿里不哥派去河中地区布防、征粮饷,结果阿鲁忽不想再听阿里不哥的,直接反叛投了忽必烈。
阿里不哥听说阿鲁忽反叛,带着残兵西征,不仅打垮了阿鲁忽,还把察合台汗国的降将士兵全杀了。这事儿办得太过分——蒙古人争位,一般不牵扯外人,连子孙都很少株连,阿里不哥这么干,人心彻底散了。那些观望的王公,纷纷倒向忽必烈,形势彻底反转。最后孤立无援的阿里不哥,只好率众投降。
1271年,大局已定,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的意思,定国号“大元”,尊号从蒙古大汗变成了大元皇帝,元朝就这么正式建立了。
忽必烈能赢,真不是偶然。他在中原待久了,懂汉人治国那一套,跟只懂蛮力的蒙古勋贵不一样;关键时候总听谋士的,比如继续南征、先发制人称汗,都是好主意;身边还有靠谱的人帮衬,像察必、木哥,还有弘吉剌部、札剌亦儿部这些支持者。反观阿里不哥,总犯糊涂,杀降将失人心,手下还离心离德。这么看,这位元朝开国皇帝,还真有两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