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考几科-只有语文一门吗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
作为传统应用时间非常长的人才提拔方法,提到科举内容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即是,八股文,,辣么传统科举测验真的只评语文一门吗?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究竟上并非云云,科举从创...
提到科举,大家伙儿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肯定是“八股文”,辣么问题来了——古代科举真就光考语文一门吗?其实不是哦。科举这玩意儿从开始到完善,磨蹭了老长时间,而且考的科目也一直在变来变去。
现在普遍觉得科举萌芽在南北朝,后来隋朝给整发展了,到唐朝才算定了型。
其实一开始的科举跟两汉的察举制挺像的,哪算什么定制啊,就明经科和进士科俩门儿。比如隋朝考科举还得官府保荐,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间才弄明白地方预试和考生自己报名的规矩。
直到唐太宗和武则天又给捯饬捯饬,科举才算真正走上正轨。那时候主要分常科和特科,常科就是每年固定考的,特科呢?皇上突然想起啥了,下一道诏书临时考一次。
根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当时的常科科目可多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武举、童子科、医举科等等。
简单说说各科考啥:1、秀才科。主考方略策,说白了就是考战略计谋。这科在隋唐时级别最高,但登科难上天,隋朝秀才科总共才考上10个,唐朝每次也就一两个人,所以基本没人愿意考,唐初设了没多久就黄了。2、明经科。又细分成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些。唐朝还把经书按重量分大中小三类,《论语》《孝经》是必考的。明经科主要看你对儒家经典背得熟不熟,所以哪怕死记硬背,考上的概率也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加了时务策,就是想让读书人别光钻故纸堆,也琢磨点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嘛。

3、进士科。就不一样了。唐初只考时务策五道,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加了帖经和杂文,变成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中期后又加了诗赋,而且诗赋占分还不少。唐朝最火的就这俩科,但进士科比明经科难多了,大概100人里才考上1-2个,明经科10个能考上1-2个,所以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明经三十岁算老的,考进士五十岁还算年轻的呢。4、明法科。主要考律法和法令,试策10条,律7条令3条,答对8条以上就能考上。这科主要看对朝廷规矩熟不熟,属于专业对口,考上的人不多,比如李商隐就是明法科出身的。5、明字科。也叫明书科或书科,要考帖经、面试、试策三道关,主要考《说文》《字林》,审核的是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看得出来唐朝对书法多重视吧。6、明算科。就是考算术,得把术理搞明白,考的主要是《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海岛》《孙子》这些算学经典。算学生学完了先去国子监测验,过了再参加科举省试,考中了等着铨选,从九品下起步。
7、诸史科。主要考历史知识,“一史”就是考《史记》,“三史”则考《史记》《汉书》《后汉书》。8、开元礼科。顾名思义,考的是开元年间定的礼仪制度,这科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设的。9、道举。唐玄宗时搞过,主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这些,说明唐朝那时候挺看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10、武举。武则天时设立的,又分平射、武举两个小类,主要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说话、身板这些。11、童子科。10岁以下能通一经,再加上《孝经》《论语》的,都能考。能背十卷的直接给官当,背七卷的给个出身。12、医举科。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设立的,考医经方术,比如《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和各种药方。另外皇上还会开特科,也叫“制科”,考啥啥时候考,皇上临时说了算,比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这些。
宋朝呢,科举基本沿袭唐朝,但科目少多了,诗赋直接废了。进士科还是老大,因为考上进士的很多能当宰相,所以又叫“宰相科”。另外宋朝还增加了录取名额,搞了殿试和弥封(把名字糊上防止作弊),唐朝的墨义、面试、贴经、策问、诗赋这些考试方法,到宋朝就剩经义、策问、诗赋了。
元朝也有科举,但比起唐宋,考的内容少不说,还特别不平等。到了明清,科目直接缩水到只剩进士一科,考试方法也只剩经义一门。明朝中后期更是对写作方式卡得死死的,必须用“八股”格式写,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八股文了。这么一看,虽然各朝科举科目一直在变,但整体就是越变越少。唐朝科目多到数不清,到了明清就剩一门了,最后科举也就慢慢变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