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明朝北伐的时候 (蒙古人为什么仇视我们)
明朝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朱元璋绝对是能数得着厉害角色,最厉害之处,出身草根,从开局一个碗,却跻身青云,在南京称帝,然后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驭下之术,...
明朝的故事,大家多少听过点吧?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老生常谈的,就说说朱元璋怎么收拾那些彪悍的民族。
朱元璋这人,放古代皇帝里绝对是狠角色。
最牛的是,他出身草根,开局就一个碗,愣是一步步爬到南京称帝,这逆袭剧本现在看都带劲。
然后靠着自己的脑子和对人的拿捏,硬是撑起了近三百年的明朝。

就连毛泽东都夸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他从南打到北,北伐打进元大都,把元顺帝赶回草原,把燕云十六州也收了回来,算是给汉人圆了个大一统的梦。
说到底,他把宋朝以来汉人的那股颓劲儿给扭转了,崖山海战的耻辱也算洗掉不少。
不光是对汉人,他管少数民族那套,也真有两下子。
比起元朝那会儿动不动就打打杀杀,明朝的民族关系和睦多了,根本不是一个路数。
那问题来了,他没搞什么少数民族自治区,怎么把这些彪悍的民族给镇住了呢?
先说说快完蛋的蒙元
“没有一点儿漏洞,透不出一点空气;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耳语也不敢;没有文字的抗议,连诉说历史都是犯法;出远门要有通行证,每一个地方都是孤岛;没有消息,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蒙古人的统治,整个就是一滩死海!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活动的生命,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整个的在腐烂在变质在发臭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这是吴晗在《朱元璋传》里写元朝统治的话,听着夸张,但元末那会儿,汉人过得确实惨。
元朝政府眼里,蒙古人就是比别的民族高一等。
汉人别说拿刀了,连弓箭都不许碰;当官?“长则蒙古人为之,汉人、南人贰焉”;甚至有人琢磨“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想把汉人都赶去放牧。
老百姓苦不堪言:“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这“奉使”就是元朝的钦差,本该是“问民疾苦”的,结果全是“脂韦贪浊,多非其人”的主儿,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把老百姓逼得更惨。
也正因为元朝这么作死,朱元璋才明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顺便找到了推翻元朝、以后怎么管少数民族的法子。
先提刀,再讲礼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边疆还没搞定,民族矛盾尖锐得很。
北元蒙古贵族不服,天天反击;明朝地盘里的蒙古人又怕得要命,生怕朱元璋也搞民族歧视。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里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听着挺冲,但下面又补了句:“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这就有点意思了,硬里带软。
他还跟将士们下令:“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谁敢违抗,“必罚无赦”。
他这套“华夷同体”的政策,让不少蒙古、色目人没那么抵触了,矛盾缓和了不少,敌人那边也分化了,明朝还得了个好名声,新政权稳了不少。
对元朝的宗室,朱元璋也挺厚道。
洪武三年,李文忠抓来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哩八剌和后妃,朱元璋说:“元人虽是夷狄,但百年里也家给人足,我祖上也享过这太平。古有献俘之礼,我不忍磋磨他们,快给他们换汉服,来谢恩吧!”
明朝地盘里的元人,他也没卸磨杀驴。送礼物、给官做,他说:“推诚心待人,路人可使如骨肉;以嫌猜御物,骨肉终变仇”,对这些归附的元人,就得好好安置,真心实意。

他还让蒙古人“各安生理,趁时耕作,所有羊马孳畜,从便牧养,有司常加存恤”,还让他们跟汉人通婚,只要双方愿意,都行。
比起硬打,朱元璋“以德怀人”这招更管用。给北元贵族好待遇,不少人就投降了,北元垮得更快了。
这招也给他管南方少数民族攒了经验。
威德都得用
元朝那会儿,少数民族和汉人一样被叫“南人”,第四等人,过得苦哈哈的。朱元璋抗元时,派兵打南方,顺便招抚当地人。
南方古代叫“南蛮”,地方又湿又热,“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山里还有瘴气,民风彪悍,宗族械斗天天有。要是搞不定这些人,明朝根本管不了全国。
那朱元璋咋办?
就一个原则:实用主义,看菜下饭。
说明他解决问题不墨迹,啥问题用啥招。
当时有人主张像打元朝那样出兵,朱元璋却说:“以不治治之,何事以兵也?”该“扶之安静,谕之道理”。
因为南方少数民族和元人不一样,元人和汉人那是死对头,南方和汉人天然近,不用硬来。
政治上,朱元璋还是用“以夷治夷”的老法子,土司制。
用本地人管本地人,帮他瓦解元朝、拉拢少数民族、管好南方,挺管用。
他也怕土司坐大,搞割据,所以在部分地区搞“改土归流”,除了用土官,还在要塞设卫所,派军队和流官,土流一起管。
这样既让少数民族头目安心,又加强了中央控制,还促进了交流。
贵州都督马晔在彝族地区搞改土归流,但太过分了,羞辱拷打土司奢香夫人,结果彝族“怒,欲反”。朱元璋赶紧派刘淑贞去劝,奢香来朝告状,表了态“愿开边境,世世代代保边”。
朱元璋对土司,真是做到了“扶之安静,待之诚意,谕之道理”,奢香也感激他,开了九驿,输送粮食。
经济上,朱元璋主张“因俗而治”,对老百姓宽松。
西南那地方苦,他体恤,减税:贵州遭灾,连年减税,甚至免了,缴税也收当地土特产,不增加负担。
p> 广西、云南这些基础差的地方,他修水利、修路设驿,“浚而广之,无复水患”“六十里为一驿”。他还让军队屯田,让酋长们来京城互市,把科学文化和生产工具带过去,当地经济农业发展快了,关系也好了。
p> 比经济教育更重要。当时汉人官员常说“夷狄禽兽,不可通教”,朱元璋觉得少数民族也能教化,“能遵声教”。 p> 他在全国郡县都建学校。广西少数民族归附后,有人建议把他们迁内地,朱元璋觉得这些人还不知道礼仪,应该在重兵看守下教育,懂了道理就不用劳民伤财地迁了。 p> 他的教育法:一是让土官子弟去京城国子监学习;二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儒学。 p> 一时间,少数民族地方也响起了读书声,规矩和汉地差不多。 p> 文教政策让少数民族教育进步了,也培养出人才,懂礼仪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就能好好生活在一片地上了。 p> 华夷没差别 p>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就是“威德兼施”,军事实力打底,用优厚待遇招抚。真打起来,先招抚,不行再动手。 p> 这就是他仁厚的一面,德治为主。 p> 这政策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快,民族差异缩小,融合了,也帮他统一全国。 p> 把离开中国几百年的西南重新纳入版图,移民实边,成了中华版图主体,这功劳真不小,不然咱们现在去云南还得办护照。 p>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在当时算是顶级的答案,现在也能给咱们点启发。 p> 民族融合、消除差别,才是国家安稳的长久之策,也是文明该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