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曹利用最后是怎么死的-揭秘 (北宋大臣曹利用)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远小官,都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那就是坚持原则,只有能在官场上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臣...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不管是朝堂上的大官,还是地方上的小官,都得琢磨琢磨怎么坚持原则。能在官场上守住自己的底线,立得住自己的规矩,才算真本事。今天咱们要聊这位,偏偏就是个反例,到底咋回事呢?
提起澶渊之盟,大伙儿应该都听过。那时候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大军,说啥要收复瓦桥关(就是现在河北雄县那块儿),就打过来了。宋朝嘛,向来重文轻武,宋真宗对辽国军队怕得不行,本来都想迁都往南跑,结果大臣寇准死活拉着真宗去督战,真宗没办法,只能北上到了澶州(河南濮阳)。正好宋朝有个将领射杀了辽国巡逻的大将萧达凛,宋真宗觉得这下有和谈的本钱了,辽国也没真想一口吞了宋朝,最后两边就和解了。澶州当时又叫“澶渊”,所以这段历史就叫“澶渊之盟”。

那时候宋真宗正愁派谁去和谈呢,正好赶上曹利用进京述职。曹利用当时只是个小小的经略安抚使,说白了就是给皇帝跑腿的,但这家口才好,能说会道。宋真宗一看,嘿,这不就是合适的人选嘛!不过他也知道曹利用官小,说话分量不够,就让枢密院去考察考察。结果第二天,枢密院的王枢密使亲自来推荐,说曹利用去肯定能办好事儿。宋真宗就把他叫进去,说:“这次去谈,对方无非就是要钱要地,记住了,钱能给,地一寸都不能让!”
曹利用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宋真宗还划了条线:赔款别超过一百万两就行。可寇准又把他叫过去,下了死命令:“赔款必须控制在三十万两以内,不然我砍你的头!”曹利用领了命,到了辽国大营,凭着一嘴好功夫,跟萧太后唇枪舌剑来回掰扯,最后真把赔款压到了三十万。这下可算立了大功,之后一路高升,做到了尚书。

曹利用能说会道,又有本事,成了朝里的大官。到了刘太后垂帘听政那会儿,更器重他了,朝廷里的事儿,没他签字都不行。曹利用性格本来就直,刚烈,太后写的条子,不管是升官还是发钱,他经常直接给驳回去。太后心里虽然倚重他,但也拿他没办法。可这么一来,曹利用就得罪了太后身边一堆小人,尤其是那些太监,对他意见大得很。
这时候,有个太监发现,曹利用也不是完全不近人情。他试过好几次,把太后写的条子递上去,第一次不行,第二次还不行,多递几次,曹利用总会批一两个。其实他这意思也挺明显,就是不想跟太后闹得太僵,偶尔给太后点面子。可就这么个“小漏洞”,让小人钻了空子。太监直接跑去跟太后说:“我们去曹府送了厚礼,事儿才办成的。”太后一听,当时就火了,心里想:“曹利用你这人太虚伪了!”直接就把他给罢官贬职了。曹利用最后又气又愁,自杀了。
想当年寇准为啥非要他赔款不超过三十万,不然就砍头?其实就是给他画条底线。曹利用有了这条线,才能在辽国那儿谈成事儿。
可他当上大官之后,这条底线就慢慢松动了,有了弹性,结果让人钻了空子,不光丢了官,连命都没了。
说到底啊,曹利用就没明白当年寇准给他画那条底线的意思!
人活着,总得给自己立点规矩,画条线。线划在哪是其次,关键是别自己把线往回挪,挪着挪着,漏洞就出来了,最后把自己也绕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