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能买卖私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古代不能买卖的东西)
在古罗马时代,士兵们会按日定量,领到一笔名为,salarium,的专门补贴,这笔补贴不是金钱,而是食盐,尽管后来军饷代替了食盐,但拉丁文,salarium,保留了下来,经过法语和英语的演变,最终以,s...
古罗马那会儿,士兵们领补贴不拿钱,而是给盐,叫“salarium”。后来军饷代替了盐,但这词儿从拉丁文传到法语、英语,最后变成了“salary”,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薪水”。现在日子好了,盐谁家都有,好像没那么金贵了。可要是中国古代史,那简直就是一部盐业折腾史,盐这东西,往小了说是过日子,往大了说,那就是立国之本,富强根基。
盐为啥这么重要?先从人本身说起。人活着,盐是必不可少的,身体缺了盐可不行。盐的咸味儿来自钠,现在医学也说了,钠能帮着消化,让人胃口好,还能调节身体里的酸碱平衡。古代人没这些讲究,但知道一个理儿:不吃盐浑身没劲儿,下地种粮都费劲,更别说行军打仗了。
再一个,古代食物存不住啊。夏天摘的菜,放两天就烂了,打来的猎肉,隔顿就臭了。古人想招儿,用盐腌!蔬菜腌成咸菜,肉类腌成咸肉,这么一来,能放的时间长多了。老百姓家里存点,有备无患;商人瞅准机会,拉到别处卖,跟现在的冷链运输差不多,就是原始版。
古代种地能养活自家人,唯独盐不行,得外面来。盐产地呢?沿海还好说,内陆就那么几个地方,比如山西解州、四川自贡、陕西花马池。脑子灵光的商人先发现了商机,把零散的产盐地和老百姓串起来,一张盐业贸易网就这么铺开了。
最早靠盐发家的是齐国。周武王灭了商,封姜子牙到营丘(现在山东淄博),建了齐国。姜子牙挺会整活儿,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尤其使劲儿搞盐业和渔业。这一搞,齐国可赚翻了,《史记》里记着呢:“太公望封于营丘...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意思是说,齐国靠着盐和鱼,各地的人都跑去朝拜,齐国的东西冠盖天下。

古代晒制海盐
齐国都城临淄,靠着济水的水运,建了个超大的贸易网。往外卖盐,换粮食和别的物产。临淄就这么成了东方第一大都市。春秋中期齐桓公那会儿,临淄有20万人,战国中期过了35万,汉武帝时直接飙到50万。《战国策》里苏秦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三七二十一万”。人口哗哗涨,不就是贸易繁荣、盐业赚钱嘛。
聪明人很快明白,盐是国家的摇钱树。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搞了个“官山海”,就是朝廷垄断盐业,谁卖私盐直接砍头。古代老百姓花钱主要买吃的,粮食是大头,盐和粮食绑得死死的。控制了盐,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农业贸易。而且盐还能“隐形收税”,谁买盐会特意看贵了几文?买咸肉时,只看肉好不好,里面盐的税早算进去了。控制了盐的产地、产量、价格和流通,等于给全国人民悄悄收税,盐税成了古代财政收入的大头,甚至能叫“第二人头税”。
齐国靠着盐业贸易网,等于让天下人都给它交税,迅速成了春秋霸主。秦国看明白了,商鞅变法也搞盐业专卖,富国强兵,最后统一了天下。

西汉刚建立时,朝廷搞“与民休息”,放开盐业,让私人也能卖。盐商很快富得流油。汉武帝那会儿,连年打仗,没钱了,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汉武帝急了,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让桑弘羊搞“笼盐铁”,盐业经营权又收归国有。产盐地设“司盐校尉”,盯着盐民生产,盐由政府买、运、卖,妥妥的“国企”。
汉昭帝和王莽那会儿,盐业专卖松了点。不同的是,汉昭帝开了“盐铁之议”,主动放开了部分盐禁,史学家都夸。王莽时期,大商巨富贿赂官员,公开“盗煮”,私盐泛滥,朝廷没办法,公元前22年废了盐禁。魏晋三国,各方势力盯着盐业的利润,抢盐田打得你死我活,有的搞“国营”,有的搞“军营”,比如孙吴就由军队管盐。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说“官民共利”,开放盐田、盐井。个人按规矩生产,就能卖盐。没手续的私盐,朝廷就抓。隋末朝廷控制力弱,私盐泛滥,抓私盐把老百姓逼反了,好多起义军首领就是卖私盐出身的。
唐朝白居易写过首《盐商妇》,“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把盐商媳妇儿写得可滋润了,不种地不织布,有钱有闲。唐代中期搞“榷盐法”,盐民生产,朝廷统一收,加价卖给盐商,盐商再运到指定地方卖。朝廷控制了批发价,盐商赚得少,朝廷赚得多,中后期盐业收入占了财政的一半。
两宋时期盐业最辉煌。朝廷设转运司,管盐务,严格控制流通,划销盐区,盐不能跨区卖。北宋时,青海青盐采购才5文,卖44文,1斤盐换11斤大米,折现在得30块!朝廷的运销体系越来越完善,财政收入三分之二来自盐税。
明清延续了宋朝的法子,搞“纲商引岸”。盐商得交钱领盐引,才能去指定地方买盐卖盐。清朝时,自贡的燊海井打穿了岩层,卤水喷出来,深度居然有1001.42米,这是古代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工程上也是个奇迹。
盐业专卖,让国家有钱打仗、修路,老百姓也能吃上存粮,这盐啊,真是国家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