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

对宋朝积贫积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宋朝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史学泰斗邓广铭先生认为,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言,宋代在封建社会...

admin

最近老琢磨宋朝,为啥一边被夸“空前绝后”,一边又顶着“积贫积弱”的帽子?这俩评价放一块儿,越想越迷糊。

史学泰斗邓广铭说宋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空前绝后”,海外学者也喊它“中国最伟大时期”,可转头一看,历朝历代都骂它“积贫积弱”——这俩评价咋差这么多?

琢磨来琢磨去,可能问题出在学界老盯着“成就高”看,反而把“增长快”这事儿给忽略了。其实两宋三百年,经济蹭涨,连《中国大百科全书》都用了“迅猛”俩字,这能不提吗?跟封建社会整体慢悠悠比,从“快增长”入手,说不定能看出点新门道。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图1)

一、为啥宋朝经济跑这么快?内生动力是啥

宋朝经济“快”,主要看总量扩张,农业、手工业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这背后,是农业和手工业自己冒出来的劲儿。先说农业,开荒地肯定多了,但最关键的还是精耕细作。稻米产量蹭蹭涨,唐代亩产顶天两石,宋代平均就超两石了,江南地区更牛,从仁宗时的两三石,到南宋末五六石,两百年翻了两番半——这速度,传统农业没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简直神了。一亩地养活一个人,剩下的粮食还能卖钱,这就倒逼农业搞多样化、专业化,成了增长的大引擎。

手工业更不用说,传统行业比如炼铁、制瓷、纺织,分工更细、技术更好、规模更大,造纸和印刷一成熟,图书业直接起飞,宋版书现在都宝贝。还有,纺织业从丝麻扩展到棉纺,新行业像甘蔗、木材加工,跟着农业一起冒头,里里外外一起发力,手工业也停不下来。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图1)

二、经济快增长的“外挂”和副作用

经济快,不光自己能干,还得靠“外挂”——商品经济。宋代城市商业冲破了“坊市分离”的老规矩,行会遍地都有,市场主体多了;城乡结合部的草市也火了起来,专门搞手工业的地方像梅李镇、景德镇,一个个冒出来。水陆运输一发达,区域市场就成熟了,汴京、苏杭、成都、西北边镇,各有各的商圈,大宋的城市跟灯塔似的,照亮了农业社会的夜。

可这灯塔下,是广大的农村。老百姓起早贪黑种地,交租纳税,被保甲制栓得死死的,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城市里被层层盘剥,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经济是长得快,但农村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老样子,苦哈哈一辈子。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图1)

三、为了“快”,宋朝政府干了些啥?

不过这高速增长的背后,藏着大隐患——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迟早要失衡。要是按部就班“维持”增长,说不定能摸到资本主义的边儿。但宋朝政府扛不住商税的诱惑,非要“加速”,搞了个叫“禁榷”的专卖制度,简直给经济打了剂猛药。盐、茶、酒、醋,连铜铁锡这些矿,都得官府说了算。官府要么自己下场做生意,要么跟商人合伙“五五分成”,招商引资搞得热火朝天。

各行各业都被“买扑”(官办包商)占了,他们带着小商贩把商业链条拉长,区域市场联系更紧了——这听着是进步,但目的就一个:快。商税噌噌涨,榷酒一年就能收1200万贯,北宋庆历年间到1700万贯,占了财政收入的四成。可问题是,官府要税,大商人要利,底层生产者被盘剥得更狠。大城市(汴梁、临安)消费超强,生产却跟不上,城乡差距更大,内生动力慢慢就没了。商业也畸形了,权钱结合下,“官商”这个怪胎就出来了。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图1)

有人可能会说,宋朝搞禁榷,还不是因为“三冗”——养兵、养官、养皇亲国戚,财政太紧张了。这话没错,但“三冗”本质上是膨胀的财政支出,加上宋朝各种苛捐杂税,“古时候刻薄的法子,本朝全有”,货币发行量更是从交子刚发时的125万贯,涨到南宋末的9亿贯——财政和货币双膨胀,经济是增长了,老百姓却越来越穷。而且“三冗”真全是被逼的吗?说不准,朝廷说不定就是想借这个刺激商业呢。

再往深了挖,政治原因也跑不了。宋代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和士大夫一起管事儿。这背后是土地制度——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田赋按资产收,庶族地主成了主要纳税人,士大夫又跟地主阶级绑定,自然要保护地租收入。商税就成了田赋的替代品,通过商税捞来的钱,正好用来养兵、养官、养皇室,祖宗家法早就给这事儿铺好了路。所以就算老有人喊改革“三冗”,该咋样还咋样。

宋朝为什么还落得一个-快-宋朝经济增长的-积贫积弱-的评价 (宋朝为什么还分为北宋和南宋)(图1)

这么看,宋朝经济快增长,内生动力和外力刺激都有,皇帝和士大夫肯定也看到了城乡差距,但他们偏要搞“刺激”政策搜刮民财,这叫本末倒置。老百姓更苦了,城乡更不平衡,长远看经济也停滞了。这种“增长”跟商品经济规律对着干,所以“积贫积弱”的帽子,戴得一点不冤。国家捞了钱不会花,跟穿华服的病秧子似的,最后被北方强灭了,输得心服口服。说到底,不管啥社会,增长不等于发展,按规律来,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宋史》等


上一篇: 唐刀那么的厉害-到了宋朝为何就没有出现了 (唐刀唐刀) 下一篇:为什么宋朝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情况 (为什么宋朝没灭)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