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多士大夫经常提出谏言-那他们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宋朝大学士有几个)
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最大的,皇帝历来都是没人敢挑战的,陪伴在君王身边,都是非常危险的,说话办事都要十分的谨慎,一不小心就要被问罪,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对皇帝说的话反对,他们都经常只是随声附和,在宋朝的时候,...
宋朝那帮士大夫,脾气是真大——放在哪个朝代,跟皇帝叫板都够掉脑袋的,可他们偏不。在皇帝身边当差,那真是步步惊心,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分分钟就能被治罪。所以一般大臣,哪敢跟皇帝抬杠?多半就顺着说“是是是”。可宋朝不一样,好多人敢直接怼皇帝,还天天提意见。他们最后咋样了?挨罚了没?咱今天就聊聊这事儿。

宋代这些大臣,个个都有股子“轴”劲儿。在皇帝面前,脾气上来谁都拦不住。先说翰林学士杨亿,仗着自己有才,那脾气也是傲得很。尤其跟当时的宰相王钦若不对付,压根懒得搭理。后来王钦若辞官离开京城,满朝大臣都去送行,就杨亿一个人装没看见。王钦若当时权势多大啊,杨亿眼皮都不抬一下,可见这人得多自我。
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劝他:“看在朝廷面上,写首诗送送他吧?你这位置,得多顾全大局,大家才能和睦。”结果杨亿?门儿都没有!死活不写。这倔劲儿一上来,皇帝的话都白搭。在他眼里,瞧不上的人就是瞧不上,皇帝中间调和也没用,杨亿这人,是真固执。
当然,这么“轴”的不止他一个。仁宗时候,有个叫张知白的士大夫,负责进贡计策。这人有点清高,跟朝里其他大臣处得不太来,朋友没几个。有一次仁宗单独找他,提醒他:“你啊,在朝里太孤单了。”没想到张知白回了一句:“臣不孤独,是陛下孤独。”仁宗愣了,问他为啥。张知白直接说:“臣家里有妻妾,外面有亲戚,咋孤独了?陛下您身边只有宫女,没一个真心待您的,这才是真孤独啊。”

这话直接戳仁宗心窝子里了。仁宗回去跟曹皇后一说,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他年纪大了,皇子又大多夭折,膝下冷清,张知白这话,说到了他最疼的地方。可即便这样,仁宗也没治他的罪。
要说能把皇帝说哭的,也就张知白这功夫了。仁宗时候还有更绝的。他当太子时的太傅死了,他想给个“文正”这个顶级谥号。士大夫们不干了,觉得这事儿该礼部管,皇帝直接定,不是滥用职权吗?再说那太傅人品一般、功劳也够不上“文正”。吵了半天,仁宗才让步,改成“文庄”。
到了宋理宗,有个大臣说话太冲,把理宗惹毛了,要降他的职。结果负责写诏书的士大夫们死活不写——他们觉得皇帝这处理不对。拖到最后没办法,才写了份诏书,可通篇都在夸那大臣,半句没说他错。理宗看了觉得不对劲,让他们改,人家更横了:“本来他说的就对,这样对他已经不公平了,不改!”

要我说,也就宋朝敢这么玩。搁别的朝代,早被拉出去砍了。但他们敢这么干,就是把名声看得比命重,认死理儿,非要维护自己心里的那点“正义”。
看完这些事儿,你是不是也觉得宋朝士大夫胆子太大了?可我觉得,他们敢这么横,还不是因为遇上了愿意听意见的明君?皇帝给空间,他们才敢这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