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科举制度的流程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

admin

科举这玩意儿到底咋来的?考个官儿要过几关?咱今天就掰扯掰扯。

科举嘛,简单说就是古代朝廷挑官儿的一种办法,分科考,所以叫“科举”。从隋朝到清朝,这一考就考了一千三百多年。

就像贾岛那句“岛初赴举京师”,说的就是他去长安赶考的事儿。

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图1)

到了明朝,这套考试流程就特成熟了,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的基本都是儒家经典,题目从“四书”里抠句子,文章得按八股文来写,解释还得照着朱熹的《四书集注》来,一个字都不能差。

那科举以前是咋选官的呢?早先秦朝那会儿,官儿都是世袭的,老子当官儿子接着干,后来慢慢有了军功爵制——打仗立功能当官。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事的都是天子、诸侯、卿、士,按血缘来,代代相传。到了东周,开始有客卿、食客这些,算是有点变化了。

到了汉朝,朝廷想从民间提拔人才,用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就是地方官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州推的叫秀才,郡推的叫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搞了个九品中正制,派专门官员按出身、品德给民间人才打分,分九品录用。晋朝和六朝都接着用。

这九品中正其实是察举的改良版,主要是把推荐权从地方官换成了朝廷任命的官员。但魏晋那会儿士族势力太大,老影响中正官打分,后来干脆只看门第了。

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图1)

这么一来,好官儿都是高门大户的,平民百姓再厉害也难上去,士族把持了朝廷的用人权。魏晋以来,官员基本都从各地高门权贵里挑,不管好坏都能当官。好多有真本事但出身低的,根本当不了高官。为了改这毛病,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挑官员。

他让各州每年送3个人来,后来又设了不同科目挑人。隋炀帝时期正式搞了进士科,考的是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结果选人,就叫“应策取士”。分科取士,这就是科举的老祖宗了。

那科举到底咋考呢?从头说啊。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朝由提学官管,清朝由各省学政管,是地方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过了才当得上生员,能去府、州、县学读书,所以也叫“入学考试”。不管多大岁数去考的都叫“童生”。《左忠毅公逸事》里说“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就是指童生试,那次左光斗录取了史可法当生员,史可法当时二十岁。《促织》里“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就是正准备考童生试呢。

乡试,明清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因为秋天八月考,又叫“秋闱”。主考官是皇帝派的。考完发正、副榜,正榜里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到第十叫“亚元”。

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图1)

会试,明清也是每三年考一次,在京城,春天考,所以叫“春闱”。礼部主办,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能考,取三百个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就是皇帝亲自考的,考策问。参加的是贡士,考中了都叫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就录三个人,第一叫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剩下的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当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主事、知县什么的。庶吉士在翰林院特设的教习馆学三年,学完考“散馆”,成绩好的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其余的分到各部当主事,或者去各省当知县。


上一篇: 为何说宋朝人是最懂生活的-揭秘 (为何说宋朝人长得好看) 下一篇:除了科举外读书人还有哪些选择-古代科举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吗 (除了科举制还有什么选拔人才)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