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当时的儒学是怎么发展的-金朝女真汉化的彻底吗 (儒学时期)

大金立国一百一十九年,中国古代各种统治思想灿然皆备,分教分派,教中有派,派中分支,呈现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儒家思想独占鳌头,居于主体地位,那么,儒家一派怎样上升为主流思想的?和其他思想关系如何?有何...

admin

金朝立国一百一十九年,那会儿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可真是五花八门,分门别派,教里有派,派里还有分支,又多又杂,乱中有序。其中儒家思想最牛,稳坐头把交椅。那儒家是怎么混成主流的?跟其他思想处得咋样?又有啥特点和价值呢?咱今天就唠唠这个。

金朝刚建立那会儿,社会经济发展了,君主专制也加强了,跟着汉化一块儿走的儒家文化,经历了三次变身,主流地位算是坐稳了,中间也没少折腾。

当时的儒学是怎么发展的-金朝女真汉化的彻底吗 (儒学时期)(图1)

太祖太宗那会儿:啥经济制度都有,思想也是来者不拒,啥都学

儒学是咋传到金朝地盘上的呢?给阿骨打出主意的扬朴,本身就是辽朝的进士,阿骨打自己还懂点汉语,“左右有三四人是汉儿及第者”。

完颜兀室在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搞出来的女真大字,是照着汉人楷字仿的,又参考了契丹的制度。字都是从书里来的,那儒家书籍早传进来了。再说说跟着阿骨打打宁江州的完颜勖,大伙儿都叫他“秀才”,看来建国前儒家文化就溜达进来了。后来打宋朝,“取汴经籍图,宋士多归之”,这下好,大量书籍、一堆儒生,连那些通晓经文的和尚,都跑金朝来了,儒家文化算是落地生根了。统治思想里,儒家开始有点“一家独大”的意思了。

熙宗到章宗那会儿:开始捧孔子、读经书,儒家成了统治思想的老大

捧孔子是从熙宗开始的。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天眷三年(1140年)十一月,让孔子四十九代孙孔璠接着当衍圣公。皇统二年(1142年)正月,衍圣公孔璠死了,他儿子接班,孔家世袭的地位就这么定了,算是从不捧孔子到捧孔子的大转变。海陵王完颜亮那会儿,还规定了衍圣公的工资标准,给孔家经济保障。

世宗时期,捧孔子的路子更宽了。让衍圣公兼任曲阜县令,手里有实权;还修孔庙,派十个人守着庙,表示重视;按唐朝开元礼的规矩,修订祭孔大典,捧孔子走上了制度化。章宗那会儿,捧孔子的范围更大了,礼仪也越来越像样。全国各地都建孔庙,没建的赶紧建,坏了的赶紧修,捧孔子的风气就这么刮起来了。

祭孔大典也越来越完善:规定每年祭几次、谁来祭、穿啥衣服,还专门派人训练孔家子弟,到时候好祭拜。章宗自己也亲自祭孔子、写赞文,还规定臣民和考进士的得避孔子的名讳。这么一来,祭孔制度更严实了,捧孔子捧到了顶峰,孔子那地位,简直说一不二。

当时的儒学是怎么发展的-金朝女真汉化的彻底吗 (儒学时期)(图1)

读经方面,书、老师、学校这三样都解决了。

金朝朝廷挺重视儒家经典,皇统五年(1145年)给太祖加尊号的时候,太傅宗弼他们上奏,就夸太祖“收图书、立制度”办得好。事实也是,打下辽的中京,就下令把抢来的礼乐仪仗、图书“先送回京城”。后来打下汴京,听了降将刘彦宗的主意,大规模搜书,“金人点名要的书可多了”,还跑到国子监去抢书。

私人也在抢书,宗宪在汴京“别人都抢财物,他偏拉着一车书回来了”,完颜勖抢的书“装了好几车”。平时还买书,明昌五年(1194年)二月,“下诏买《崇文书目》里缺的书”,按《崇文总目》找天下的散书,书总算凑得差不多了。

金朝的老师来源有两个:一是从外面挖,建国初期特别明显。比如打辽的时候,抓到辽朝进士韩眆,他开馆收学生,教出了胡砺这样的好学生。胡砥在定州当观察判官,“士子们凑一块儿常有上百人,他教起来一点不嫌累”。打宋朝的时候,也网罗了一批儒生。打下汴京后,曾要了十个博士、三十个能当老师的大学生,但质量不行,又改成点名要。降将刘彦宗还发文到河北,占了的州县镇里“搜罗举人”,用文人来办学。

二是金朝自己培养的老师,特别重视女真人当老师。有的女真人不是科举出身,但有文化,比如耶鲁和讹离刺这些人,在官府里教书,培养出了合椿年、纥石烈良弼这些厉害人物。纥石烈良弼开馆收徒,“学生常有两百人”。有的女人是科举出身,也亲自教。比如徒单镒“聪明正直,学问大,当时的名士都是他学生,好多还当上了将相”,跟他一科考中的人有27个,前三名当中都路教授,第四名以下当各路教授。

上面说的都是考策论进士的,汉人考中的更多,那时候府、节镇、州学的老师,都由考中进士的来当。

学校有官办的、私立的两种。官学从太祖时候就开始了,“女真人本来没文字,等到破了辽,抓到契丹、汉人,才开始学契丹字、汉字,于是孩子们都学起来了”,但这不算正规学校。天会年间,才规定各路选女真学生到京城学习,有了正规学校。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曹清之、宗宪这些人,都在这种官学里读过书。

当时的儒学是怎么发展的-金朝女真汉化的彻底吗 (儒学时期)(图1)

天德三年(1151年)设了国子监,成了高级贵族官僚子弟的学校。世宗特别重视教育,“中兴以来,恢复文教”,大定六年(1166年)开始设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僚的弟弟、儿子来上学。大定十六年(1176年)设了17个府学,招了上千学生。章宗那会儿,又设了节镇、防御州学60个,各路学生一下子涨到三千人。还翻译经史书,规定26种书“都由国子监印了,发给各学校”,当必读教材,读经就这么推广开了。

另一种是私学。比如傅伟文“靠教书养活自己”,高林教学生“常有几百人”,王去非“在家教书,学生交的学费有富余就分给别人”,史天倪“建了家塾,招学生来学”。

卫绍王到哀宗那会儿:儒家文化不行了,主流思想开始走下坡路

虽然这会儿还在宣扬孔孟之道,继续捧孔子、读经书,但金朝地盘就剩河南那一小块儿了,统治特别残酷,吏治也严,“宣宗南渡后,当官的都学坏了,风气越来越刻薄”。术虎高琪辅政那会儿“讨厌儒生喜欢当官的,上上下下都盯着人挑错”,科举这条路也成了浑水“金朝从泰和、大安以来,科举文章的毛病越来越严重”“钻营的风气越来越盛”,好多名士被排挤,文风也衰败了。

书丢得特别严重,儒家文化倒了大霉,开始滑坡。各种思想又出来蹦跶,抢主流地位的一席之地。一些没本事的小人,突然就被提拔上去了。这么一来,儒家思想也救不了金朝内忧外困的烂摊子,慢慢不行了,后来元朝说“九儒十丐”,估计也是这么铺垫出来的。


上一篇: 历史上的金朝为什么不能算是正统王朝-真相是什么 (金朝历史简介) 下一篇:后金和金朝之间是什么关系-清朝最初是叫后金的 (后金与金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